高明,字則誠,一字晦叔,號萊根道人,瑞安崇儒裡柏樹村人。為人剛正耿直,辦事乾練嫻熟,省掾任上“書生稱其才華,汙吏推其練達”,聲聞益隆。方國珍複叛,行省臣因明乃溫州人,知海濱事,調任浙東閫幕都事,發兵討方國珍,因與主帥論事不合,避而不治文書,致師出逾三時。
高明為官清明練達,曾審理四明冤獄,“凡獄囚無驗者,悉訊遣之”,郡中稱為神明,他能關心民間疾苦,不屈權勢,受到治下百姓愛戴,處州期滿離任時,百姓曾為他立碑。調江南行省台掾,數次觸忤權貴,托病辭去,退誌遂萌,發為詩歌,感慨萬千“歲晚仲宣猶在旅,年來伯玉自知非”,歎息己身似王粲處亂世而懷才不遇,故應如蘧伯玉悔省後遁世。“爭如蓑笠秋江上,自膾鱸魚買濁醪”,過著田園生活。
由於數忤權貴,晚年退居於明州櫟社之沈氏樓,“以詞曲自娛,相傳明初太祖朱元璋慕其名,遣使征召,他“佯狂不出”,不久病卒。
高明善書法工詩文,他的詩文中有不滿黑暗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內容,如《題畫虎》斥責“人間苛政”,《烏寶傳》抨擊元朝的寶鈔政策,有表現晚年厭倦塵世奔波、向往隱居生活的思想,如《次韻酬高應文》等。他還借詠史抒發黍離之歎,對宋王朝的昏暗,嶽飛父子的愚忠給予批判,至於《孝義井記》、《華孝子故址記》、《王節婦詩》等,則是頌揚孝義、表彰貞節賢德之篇。
南戲《琵琶記》是高明得以名揚後世的代表作,它是在宋元時民間流行的蔡伯喈故事,尤其是在“戲文之首”,《趙貞女蔡二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而成。在宋代民間講唱、戲文中,蔡伯喈是一個棄親背婦的反麵人物,高明卻把他改寫成孝義兩全的正麵形象。
關於高明作《琵琶記》的起因及劇中人物是否有所影射,前人曾經有過種種不同的說法,不過多為捕風捉影之談。姚華《猗室曲話》說“柔克所譏,屬世情之常,不必意中實有其人,即以為諷世之作可也。”,《琵琶記》被稱為戲文中的“絕唱”,它描寫人情,真實細膩,婉轉曲折,能深深打動讀者。劇中雙線交錯發展,以富襯貧,以喜襯悲,二者成鮮明對比,有力地突出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矛盾,加強了悲劇的氣氛,文詞以本色為主而又文采斐然。
明代王世貞說“則誠所以冠絕諸劇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體貼人情,委曲必儘;描寫物態,仿佛如生;回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傳說高明寫劇本時,“其足按拍處,板皆為穿”,表明他的創作態度是十分認真的。
《琵琶記》是把民間戲文與文人創作結合起來的成功之作,它把南戲創作提高到藝術上比較成熟、能為雅俗共賞的新階段。它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讚賞,獲得不同階層人們廣泛的愛好。自它以後,文人雅士、名公大臣紛紛起而製作戲文,以致蔚然成風。
《琵琶記》成為南戲創作的範本,獲得“曲祖”、“南曲之宗”的稱譽,對後世的戲劇創作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還被譯為法文、日文,傳播國外。
據《南詞敘錄》載,高明還有《閔子騫單衣記》戲文一部,今無存,高明的詩文集有《柔克齋集》101novel.com卷,已佚。近人冒廣生曾輯其詩49首,詞1首,刊於《永嘉詩人祠堂叢刻》中。另有《碧梧翠竹堂後記》、《孝義井記》、《華孝子故址記》、《烏寶傳》等多篇,散見於《玉山名勝集》、《黃岩誌》、《常州府誌》、《南村輟耕錄》等書籍中。
喜歡史事講將1三國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史事講將1三國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