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幼孜,名善,以字行,號退庵,徘山村人。進士,授戶科給事中,任翰林檢討,與吉水學士解縉同值文淵閣,升侍講,為太子講學,講授《春秋》。遷右諭德兼侍講,與胡廣、楊榮等纂《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遷翰林學士,與楊榮並為文淵閣大學士,隨明成祖朱棣曆次北征,據馬鞍立記山川地形。明仁宗即位後,拜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旋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進禮部尚書兼大學士,依舊擔任翰林學士,明宣宗時,修兩朝實錄。
金幼孜,出生於江西新淦,生而聰穎,“秀拔不群”,自幼即刻苦於學,其父雪崖先生奇之。長大後,聞清江縣著名的學者聶鉉歸鄉,任廬陵教諭,拜其為師,從聶鉉學習儒家經典《春秋》。學成後,入新淦縣學為邑庠生,與練子寧同學,二人十分友善,練子寧曾經對金幼孜說“子異日必為良臣,我必為忠臣,無相負也。”後來練子寧確實殉死社稷,金幼孜也的確曆仕累朝、位至宰輔。
幼孜赴省城南昌參加己卯科鄉試,中第九名舉人,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此科的考官是董倫、高遜誌,幼孜列第十三名。殿試建文皇帝親自策問,幼孜列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金幼孜已經完成了鯉魚跳龍門的飛躍,實現了由平民到國家儲備乾部的身份轉變。金幼孜登第後,朝廷即授以戶科給事中之職,這個官職不大,屬從七品。明初仿六部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置左右給事中各一人,掌規諫、稽察之事,說白了,就是言官,碰到皇帝做錯了什麼事你就得勇敢地站出來批評指正,當然對於百官之言行,給事中也有權彈劾。
朱棣的靖難軍在破南京城之際,翰林修撰王艮、解縉、吳溥、胡廣等聚集在吳溥家中,相約要殉道死社稷,解縉陳說大義,胡廣也慷慨激昂地發言,唯獨王艮默默地哭泣不說話,最終也隻有王艮飲毒自殺。據《明史·周是修傳》記載“初與士奇、解縉、胡靖及金幼孜、黃淮、胡儼約同死,臨難,惟是修竟行其誌雲。”朱棣破城,解縉、楊士奇、胡廣、楊榮、金幼孜等相繼迎附,表示歸順,練子寧因不屈服於強權而被殺滅族,幼孜以翰林檢討之職入直文淵閣,同直者共七人,皆參掌機密、以備顧問。
金幼孜等七人入直內閣後不到一個月皆升職,幼孜為翰林院侍講,官階承直郎,明成祖賜予幼孜象笏、襆頭與二品織金衣等物。當時仁宗還是皇太子,成祖命翰林院官員為太子講解儒經,才子解縉講《尚書》、楊士奇講《易經》、胡廣講解《詩經》,幼孜則負責《春秋》的解說與教授,幼孜遂承命作《春秋要旨》三卷。宣宗為皇長孫,成祖又命翰林院近侍官員輔導宣宗讀書,幼孜參與其中,成為宣宗的老師。
朱棣率軍隊親征北方的蒙古韃靼部落,金幼孜、胡廣、楊榮隨行出征,朱棣非常讚賞幼孜的文才,每經要地,就讓金幼孜記錄其山川地形。當時正值初春,天寒地凍,風雪刺骨,成祖對於金幼孜等來自南方的文臣甚為關懷,大軍到達興和的時候,成祖單獨召見了胡廣,告訴他腳受凍的時候不要立即去烤火取暖,慢慢行走腳自然會暖和了,接著又問道“金幼孜在哪?他的腳不會凍傷了吧?”
朱棣不僅很欣賞幼孜的文采,而且對幼孜本人也極為愛重,兩人話很投機,據金幼孜自己的記述,每晚明成祖都要和他在營帳裡深談到夜半二、三更,足見幼孜受寵信之程度。大軍從淩霄峰出發,由於行軍速度較快,幼孜、胡廣、楊榮三人沒有來得及跟上明成祖的車駕,迷路失陷於山穀中,經過艱難跋涉才在第二天的早晨到達大營,幼孜三人去拜見成祖,成祖見到三人後喜出望外,問“你們怎麼才來?”三人答以迷失方向之由,成祖聽後大笑,說“你們也累了,就早點回去休息吧。”幼孜三人出,遇見兵部尚書方賓,方賓告訴他們說昨日皇上在途中多次召見你們三個人,久久不見人來,就知道你們肯定是迷路了,很是擔憂一共派了三十人四處尋找你們的蹤跡,早晨又增派了十餘人前去,不曾想你們自己回來了。幼孜聽後甚為感動,他在《北征前錄》中說道“幼孜自惟以一介書生,荷蒙聖上眷顧,頃刻不忘,天地之德,將何以為報。”真情地流露出對成祖的知遇之恩,和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
由於朱棣想要掩蓋自己篡奪皇位的事實與罪名,對於建文年間已經修好的史書《太祖實錄》中不利於自己的言論甚為不滿,遂詔儒臣重新修撰一部為自己正名的史書,金幼孜參與撰修。朱棣親征蒙古瓦剌部,幼孜與胡廣、楊榮皆隨從出征,幼孜撰有《北征後錄》一卷,回京後,成祖命金幼孜、胡廣、楊榮等文臣纂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次年書成,賞賜甚厚。
朱棣率軍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阿魯台部,是為第三次北征,幼孜隨行,由於深入蒙古腹地,軍士疲憊、後勤難以跟進,加上離敵軍大本營尚遠,幼孜遂與楊榮上疏言利害,成祖從之,遂下詔班師。七月,成祖再次親征蒙古阿魯台部,幼孜從,途中偵知阿魯台為瓦剌所敗,大軍駐師不進,十月,也先土乾投降,成祖封其為忠勇王,賜名金忠,十一月,班師回京。韃靼部進犯明朝邊關,明成祖組織第五次北征,一代英主朱棣想不到自己的生命,將在這次征伐途中終結,再沒能回到北京的紫禁城,而隨行的金幼孜也想不到自己,會在這次北征途中發揮決定這個帝國未來命運的作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一次出師進行的並不順利,據《明史·楊榮傳》記載“當是時,帝凡五出塞,士卒饑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成祖很是惶惑,召集群臣詢問進退之策,群臣皆懼罪,唯唯不敢言,隻有金幼孜一人勸諫說不宜孤軍深入,成祖不聽。大軍到達開平的時候,成祖做了一個夢,說一個神仙反複和自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不知何意,便以之問楊榮與幼孜,楊榮和金幼孜答道“陛下北征之舉,目的在於除暴安民,但是大漠自然環境惡劣,若孤軍深入,恐有喪師之危險,願陛下留心。”成祖聽後認為二人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命二人草詔班師,並宣諭諸部。
還師至榆木川時,朱棣駕崩,年六十五,隨行太監馬雲不知所措,秘密地與閣臣楊榮、金幼孜商議處置之策。楊、金二人認為六軍在外,離京師尚遠,應該封鎖皇帝駕崩的消息,之後又熔錫為棺,以禮裝殮成祖之遺體,放在禦車中。為掩人耳目,二人還做到了“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有人建議以他事之名書寫一道敕令,將皇帝駕崩的消息告訴留守北京的皇太子,楊、金二人反對說“先帝在世時詔令稱‘敕’,如今皇上已經駕崩了如何稱‘敕’,如此是為詐,罪不小。”眾人皆點頭稱是,二人遂草擬遺詔,令皇太子朱高熾繼皇帝位。
楊榮與禦馬監少監海壽先行回京,馳報皇太子成祖晏駕之事,金幼孜則在後負責護送成祖梓宮回京。八月甲辰,楊榮到達京師,皇太子朱高熾派自己的兒子皇太孫朱瞻基,前往開平奉迎成祖梓宮,己酉,皇太孫至軍中,始發喪。民間盛傳金幼孜“七日為君”的故事,大致說金幼孜護送成祖梓宮回京途中一切詔令皆出自幼孜之手,代行皇帝之權,距楊榮到達京師之日剛好七天,故曰“七日為君”。然《明史》中說楊榮在七月壬辰開始出發回京,在八月甲辰抵達北京,以此推算,其間有12天,不止7日,故此事雖有之,然時間不確。
太子朱高熾即皇帝位,是為仁宗,仁宗對於永樂朝內閣舊臣,尤其是當過自己老師的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人更加倚任,皆委以重用。幼孜進官戶部右侍郎,仍兼文淵閣大學士、翰林學士之職。宣宗被立為皇太子,群臣加恩,幼孜拜資善大夫、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禮遇甚厚。
仁宗命金幼孜、楊榮、楊士奇三人,在北京承天門外一起審理囚犯,並給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下詔,規定以後審判重要案犯必須要金幼孜、楊榮、楊士奇三位內閣大學士參加。仁宗在西角門召見廷臣,頒賜製誥,並對金幼孜、楊榮、楊士奇三人說“三位愛卿和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都是先帝信賴的重臣,朕也要依靠你們治理好天下,朕曾經聽聞以前的君王不喜歡大臣的直言勸諫,即使是自己的親信之臣,也害怕皇帝的威嚴,一味順從皇帝的旨意和臉色,常常保持沉默以自保。賢良之臣,言不見聽,退而杜口。朕與卿等應該引以為戒啊。”遂賜金幼孜、楊榮、楊士奇、蹇義、夏原吉五人銀章各一枚,上麵刻有“繩愆糾繆”四字,意思是如果皇帝或者朝政有什麼過失,他們五人可以憑此上述直諫,不受阻礙。仁宗在五人的誥詞後加上了兩句話——“勿謂崇高而難入,勿以有所從違而或怠”,鼓勵他們直言,幼孜等人見仁宗如此信任倚重,皆頓首稱謝。
金幼孜由於自從考中進士在京師為官,25年來從未回過家鄉,思鄉念親之情可想而知,故金幼孜上奏仁宗說母親羅氏年老、自己又長年未回,甚是想念,望皇上體諒臣子之心,準其歸鄉看望母親。仁宗表示很理解,同意其回鄉省母,並給以兵部勘合,可以享受沿途驛站的招待,在金幼孜之前,朝中大臣沒有請假歸鄉看望親人的先例,至此皇帝下詔,規定若三年以上未與至親相見的,可以告假歸省。金幼孜回家後不久,生母羅氏便去世了,幼孜遂留在培山老家處理母親的喪事,宣宗皇帝即位後,下詔起用,恢複原官,又命幼孜擔任總裁官,負責纂修成祖、仁宗兩朝實錄。
宣宗命幼孜持節前往寧夏,冊封慶王府中安化郡王和真寧郡王的王妃,幼孜所到之處,詳細詢問兵士、百姓之疾苦,一一記錄下來,回朝後上奏皇帝,宣宗皆聽從接納。永樂、洪熙兩朝實錄修成,皇帝頒賜幼孜白金鞍馬、金織襲衣等物,並賜宴於中府。幼孜跟隨宣宗巡視邊關,經過雞鳴山時,宣宗說道“唐太宗恃其英武征遼,嘗過此山。”幼孜對曰“太宗尋悔此役,故建憫忠閣。”宣宗又說“此山崩於元順帝時,為元亡征。”幼孜再對“順帝亡國之主,是山不崩,國亦必亡。”
年過花甲的金幼孜患疾,宣宗命禦醫前往金幼孜家中診斷,幼孜病情惡化,同僚好友楊榮、楊士奇前往其家看望,幼孜病重之時仍廢私念公,說道“死無足惜,但愧無以報朝廷、益生民。”家人請求幼孜上書祈恩於子,幼孜正色說道“此君子所恥也。”說完,幼孜便離開了人世,享年六十四歲。
金幼孜有五子長昭伯,娶吉水縣周岐鳳之女為妻;次武伯、堅伯、文伯、壽伯;女五,皆有歸。對於幼孜之遺文,其子昭伯輯為十卷,編為《金文靖集》,於成化年間付梓出版。另外,幼孜還撰有《北征前、後二錄》各一卷。
金幼孜為人比較內向,在內閣七人中最為靜默,曆事三朝皆為親信之臣,寵遇不衰,然幼孜深知為人為臣要謙卑的道理,故其一生“不伐善”、“不騖名”,“眷遇雖隆而自處益謙”,還把自己生活起居之所取名為“退庵”,以表其心誌。幼孜處理公務時勤懇踏實,與同僚相處皆能謙讓,學問淵博,所作之文類其德性,故四方求文之人極多,世人每得幼孜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皆視若珍寶。
明初文學創作以“台閣體”為宗,而幼孜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金幼孜還擅長楷書、行書,書法造詣亦頗好,幼孜還曾經擔任過一次會試考官、四次廷試讀卷官。觀其一生,清明自守,未嘗以片語涉亂。既卒,自王侯公卿以下百官都前往哭吊,皆有“喪善人之歎”。同僚密友楊榮作神道碑銘,楊士奇作墓誌銘。
喜歡史事講將1三國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史事講將1三國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