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誠一邊說,一邊衝著朱樉豎了一個大拇指。聽了馮誠的解釋,朱樉頓時恍然大悟。
朱樉在潛意識裡一直小瞧了自己的影響力,對於這些武人來說,他秦王朱樉是諸王之長,他的為人豪爽又大方,能在他的手下辦事既能升官又能發財。
對於李彬、譚淵、薛祿沒有靠山的這三人來說,秦王府簡直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去處。
這三人的名字,朱樉當然有印象,曆史上李彬、譚淵、薛祿三人都是靖難之役的功臣,也是燕王朱棣能夠造反成功的重要班底之一。
一想到這,朱樉就啞然失笑道:“老四手底下的能臣乾將都到我這邊來了,我這個四弟手下無人可用豈不是太可憐了。”
聽到朱樉的話,馮誠也笑著附和道:“跟著燕王有個屁的前途?跟著二哥乾,將來搞不好還能封妻蔭子。”
馮誠的說法,代表了朝中大部分人的現在主流看法,秦王幾乎就是除了太子以外的最好選擇,文官還有進東宮去陪伴太子的希望,而武官完全是沒得選。
朱樉玩心大起,對著馮誠考校道:“老馮以你之見,李彬、譚淵、薛祿這三人裡麵,到底哪個是可造之才啊?”
馮誠低頭沉思了一陣,片刻後,他抬起頭說道:“譚淵少有臂力,能開兩石硬弓且百步穿楊算的上是難得的猛將。”
朱樉沒想到馮誠在三人之中最看好的那個譚淵,若論曆史上的成就,不論是李彬還是薛祿後來都遠遠高於譚淵。
特彆是薛祿可以說是永樂、洪熙、宣德的三朝元老,還是老四一家爺孫三代人的心腹。
朱樉沉吟了一下,對馮誠說道:“我聽說這個譚淵喜歡好勇鬥狠,動不動就要取人性命,性情十分好殺。在我看來,薛李兩人的成就將來必在譚淵之上。”
馮誠沒想到,朱樉給三人的評價裡,譚淵是三個人裡麵最低的那一個。
他一臉不解的問:“二哥,在來之前,我就輪番試探了這三個人,薛、李兩人,尤其是這李彬的武藝稀鬆平常,在小弟看來完全沒有過人之處。”
在馮誠看來,三人之中,譚淵的武藝最為高強,又擅騎射。薛祿次之,而李彬是武藝最差的一個,在戰場上這種人往往會成為拖累。
朱樉卻不這樣認為,曆史上的李彬在永樂朝平定叛亂的次數最多,尤其是在大明吞並安南以後,李彬一直擔任交趾布政使司的總兵。
李彬一死,後繼者再也無力鎮壓交趾的叛亂,直到正統年間,交趾徹底脫離了大明的版圖,可以說李彬在交趾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薛祿、李彬這兩個能帶兵打仗又能治理地方的人才才是朱樉手底下最為稀缺的。
朱樉想了一想,對著馮誠說道:“李彬和薛祿二人,我願意見他們一麵。至於這個譚淵,你告訴他願不願意來我身邊當一名親兵?”
朱樉的這個安排讓馮誠很不理解,他問道:“二哥,這個譚淵年輕氣盛,我擔心他會拉不下臉去當一個小兵。”(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