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回答道:“或是從彆人的口中得知,又或者是從史官那裡流傳下來的隻字片語。”
劉伯溫輕輕搖頭,解釋道:“篡改始皇遺詔,謀逆奪位是何等機密之事?就算是胡亥和趙高二人不分輕重,有李斯參與其中。”
“李斯這樣的政治老手又如何會讓第三人在場呢?更彆提史官還能當場記錄下來了,然而更加令人奇怪的是《史記》之中,對於這一段的記載不僅將在場幾人的對話一一記錄了下來,連幾人說話的神態都記錄了下來,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古人雲事以密成,語以泄敗。趙高、李斯等人密謀這樣的大事,還會傳的眾人皆知。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聽完以後,朱高熾驚訝道:“恩師的意思是秦二世篡改始皇遺詔,這事是太史公憑空捏造的?”
劉伯溫笑著說:“並非如此,正所謂史家的春秋筆法,胡亥篡位這件事也有可能是半真半假,也有可能全部是假的。”
朱高熾聽的一頭霧水,問道:“學生請教,何謂半真半假?”
劉伯溫說道:“老夫認為胡亥篡位是假,矯詔殺死扶蘇是真。如果始皇傳位的遺詔是假的,扶蘇作為長公子又如何認不出來呢?”
“即使是扶蘇當真認不出來,可是手握重兵的蒙恬和蒙毅兩兄弟又如何會坐以待斃呢?”
朱高熾又問:“在扶蘇自殺之前,蒙恬不是力勸了他嗎?在扶蘇死後,蒙恬拒不奉詔,被囚禁在了陽周,最後吞藥而死了嗎?”
朱高熾的意思是蒙氏兄弟都是大秦的忠臣,他們都是忠於始皇帝,為長公子扶蘇殉節,才沒有選擇起兵造反的。
劉伯溫問道:“假使始皇確實選擇了長公子扶蘇繼位,又為何沒有召回公子扶蘇,反而帶著小兒子胡亥出巡呢?”
朱高熾回答道:“常言道世事無常,生死難料。始皇帝怎麼可能會猜到自己會突然死在東巡的路上呢?”
劉伯溫笑著又問:“始皇一生一共出巡五次,第一次是在統一天下之後,重返老秦人的發源地——隴西郡。第二次去泰山封禪之外,剩下的三次皆是聽從了方士所言。”
“秦始皇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被盧生、徐福這幾個小小的方士耍的團團轉,你不覺得很可笑嗎?”
沒等朱高熾回答,劉伯溫繼續說道:
“而且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顆流星墜落在了東郡,上麵寫著‘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震怒下令將方圓百裡的居民全部處死。”
“除了《史記》之外,就連漢室的官方正史《漢書》上麵,也未見東郡隕石案記載,你不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嗎?”
聽到這話,朱高熾反駁道:“《資治通鑒》上麵不是跟《史記》記載的一樣嗎?”
跟剛開國那會兒不同,現在的《資治通鑒》和朱熹所著的《資治通鑒綱目》受到了朝廷推崇,還是在文華殿學習的皇子們必備科目之一。
劉伯溫輕輕搖頭,說道:“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時,本就參考了《史記》,再加上夾帶了他個人的不少私貨,不足為信。我們假若這件東郡隕石案是真的,一定會出現在諸多野史之中。”
“不會像現在這樣是太史公的一家之言。”
朱高熾問道:“當年,隕石坑附近的方圓百裡之人,全部都被始皇帝殺完了啊。一個目擊的活口都沒留下來,這不是死無對證了嗎?”
劉伯溫笑道:“方圓百裡的百姓少則上萬,多則數十萬。一次性要出動這麼多的人馬,想要悄無聲息談何容易?”
“那些百姓雖然死了,可是那些執行命令的士兵和負責層層下達命令的官員們,他們這些人可是還活的好好的。”
“稍微長壽點的,他們之中的大多數能活到了文景時期,秦朝滅亡了那麼多年,他們沒有必要為一個暴君守口如瓶吧?”
“再者說呂後在長樂宮中誘殺淮陰侯韓信,把戚夫人做成人彘……這種宮中隱秘之事,更容易掩蓋下來才對。”
聽著聽著,朱高熾就發現出了不對勁,怎麼好端端的從公子扶蘇聊到了呂後殺功臣上麵去了?
朱高熾心想:再這樣聊下去,就要聊到我皇爺爺的身上去了。
一想到隔壁就是乾清宮,於是他趕忙出聲,打斷道:“劉,劉師傅,你最好說的是漢朝。”
劉伯溫愣了一下,隨即點了下頭。
他非常肯定的說:“沒錯,老夫剛才說的就是漢朝,呃,應該是秦朝。”
說完,劉伯溫端起茶杯,輕輕地抿了一小口,隨後,他心虛地朝窗外望了一眼。
隨即鎮定了下來,劉伯溫心想:還好,還沒到上早朝的時間。
劉伯溫放下了茶杯,說道:“扯遠了,之所以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你一個事實。”
“史家的春秋筆都是為了給帝王著書立傳,正所謂成王敗寇,秦皇的諸多暴虐在於秦朝的二世而亡,若是贏氏後人能夠跟漢家天子一樣坐穩江山。”
“天下的讀書人還敢對他口誅筆伐嗎?”
還有一句話,劉伯溫沒有說,那就是對秦皇口誅筆伐的讀書人,清一色都是儒生。
朱高熾仔細想想,也覺得劉伯溫說的很有道理,若是那個漢惠帝劉盈還有後人,不是被周勃和陳平殺絕的話,漢朝的那些讀書人還敢光明正大的抹黑呂後嗎?
恐怕他們會集體為呂後歌功頌德吧,還有衛太子劉據,如果不是他的孫子劉病已恰巧登上了皇位。
那他隻會在史書上留下寥寥的幾筆,征和二年,衛太子據謀反,事敗,被誅殺。
時隔千年,還會有那樣多的文人墨客為他喊冤嗎?
朱高熾的心裡已經有了答案,那個答案是否定的。
就像沒有幾個人懷念隱太子李建成一樣,戾太子劉據照樣會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想到這裡,朱高熾問道:“恩師剛才說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其實還有一個漢文帝沒說,學生想問這些賢明的君主為何到了晚年都會昏聵不已,迷信方士,求仙問藥呢?”
劉伯溫笑道:“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對於雄才大略的帝王來說是一滴滴的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