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老餘的車隊,直接開進餘家村。
等待許久的餘老六,看到AMG虎頭奔,一邊招呼倆兒子點燃鞭炮,一邊帶上媳婦,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衝上來。
“我的二哥哎,你終於回來了。”
“是啊,回來了。”
對於老餘和餘媽來說,半年過去,餘家村已經變得極為陌生。
不止眼前的事物,還有昔日沒什麼來往,現在卻熱情打招呼的村民。
若非遠處的高速公路,以及那個萬惡的橋洞子,夫妻倆還以為走錯了地方,認錯了人。
“嗚哇吹起來!”(嗩呐)
“踩高蹺的呢,快上!”
“秧子,打起來!”
不知因為太窮,還是各地民俗不一樣。
十裡營每逢重大節日,或者隆重慶典,又或者紅白事,全都不流行舞獅、舞龍。
而是吹嗩呐,踩高蹺、打秧子。
前兩者不必多說。
打秧子帶個‘秧’字,卻與秧歌完全不同。
大概意思是,把鄉裡最魁梧雄壯的漢子們,聚集在一起,穿上金黃色的衣服,帶上金黃色的頭巾,收緊褲腿和袖口,人手兩支鼓錘,腰間再加一鑼一鼓。
起手紮馬步,左右雙腳輪番踩踏大地,後續全是莊稼把式,或刨地,或鋤草,或拔苗,或扶犁、搖耬、駕車、壘垛、踩實,放邊,起頂……
所有動作粗獷剽悍,各種步伐樸實穩健,口中吼著嘿哈嗬呦,遠遠望去氣勢磅礴,熱烈奔放,節奏感極強。
處處彰顯了魯西人的勤勞與豪邁。
卻又猶如南邊的水泊文化,夾紮著些許山寨之風,義匪之氣。
傳聞該民俗舞起源於商周巫祝,常常用於祈福、驅邪、示威、慶豐收。
小時候,餘陽曾見過千人場麵,步伐踩踏的聲音,蓋過鑼鼓喧天,並且隔老遠都能感受到大地在震顫。
後來公社解散,人心就沒那麼齊了,加上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事兒,願意配合訓練的人也越來越少。
大概從96年二月二的廟會開始,十裡營再也沒舉辦過打秧子。
現在讓自家156個壯漢施展出來,整齊劃一的動作,沉悶渾厚的吼聲,整個場麵遠比以往更震撼。
以至於儀式性質的節目表演,反而成了人們駐足欣賞的重點。
包括高速公路上,也有人圍觀。
“看著真帶勁!”
“他們這是在練武嗎?”
“水滸拍早了啊。”
就在高速上的人,越聚越多的時候。
招商辦主任拉著木排車衝上來,“豆苗,新鮮的豆苗,本地特產,錯過了可就買不著咯……”
“咋賣啊?”
“15塊錢一盒。”
“這麼貴?!”
“看牌子,出口俄羅斯!”
圍觀者拿起一瞧。
名稱:有機黃豆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