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中華成語庫中的呆若木雞這個成語,據說與紀國有關。
據說,在西周時期,天子周宣王非常喜歡鬥雞遊戲,紀國的訓練鬥雞水平是列國諸侯無法比擬的。
其中有一個叫紀渻子的紀國大夫,是鬥雞界的泰山北鬥。於是周宣王命令紀渻子專門赴鎬京替天子訓練鬥雞。
周宣王親自挑了一隻強悍的鬥雞給紀渻子訓練,紀渻子受命後認真履職去了。
過了十天,周宣王召紀渻子問道:“雞已經訓練好了嗎?”
紀渻子答道:“啟稟陛下,再給臣一點時間吧。”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召見紀渻子問鬥雞訓練的事。
紀渻子道:“陛下,還不到時候呢。”
周宣王心中納悶,但在鬥雞界這位泰山北鬥麵前,他也隻好耐著性子。
於是,又等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鬥雞訓練的事情來。
紀渻子還是搖搖頭,道:“陛下,恐怕還要再等幾天。”
周宣王不高興了,心裡想著,你不會在忽悠予一人吧,鬥雞麼,關鍵是看雞是否雄壯好鬥,予一人無非是讓你訓練一番。
那隻雞,那可是予一人千挑萬選出來的,本身的資質極佳,你訓練了足足三十天了,怎麼還不行?
見周宣王麵有慍色,紀渻子一邊帶著周宣王去參觀他的訓雞專用場,指著這些鬥雞對周宣王解釋道:
“陛下,鬥雞的訓練,關鍵是要練出鬥雞的內在氣勢。
而要提升內在氣勢,必須消除其外在氣勢。
陛下交給臣的雞,確實是鬥雞的料,但是臣訓練了三十天,此時鬥雞好鬥心還是過強,一聽到彆的雞在叫就跳,一看到彆的雞的影子就叫。
陛下請看,此時它仍舊目光炯炯,外在氣勢尚未全消。陛下就再給臣幾天時間吧。”
就這樣,再過了十天,周宣王終於得報說鬥雞已經訓練好了。
周宣王興奮異常,再次親自考察。卻發現自己的愛雞看上去呆頭呆腦,有人走過來,仍舊如氣定神閒,呆立不動,兩眼微閉,不露聲色,儼然就是木雕一般。
周宣王將信將疑,命令立即安排一場鬥雞比賽。
結果,這隻鬥雞一上場,任憑對手尖叫示威,就是紋絲不動。
但等到對方撲啄上來時,迅捷出擊,準確啄向對手眼睛,一招製敵,取得完勝。
這便是呆若木雞的成語典故,隻是可惜,如今一般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癡傻發愣的樣子,成了一個貶義詞。
其實,這個成語的形成初意,完全是一個高級彆的褒義詞,意思就是鎮定自若的意思。
紀國給我們留下的故事還有不少,比如紀昌學射的故事。
據說有一個叫紀昌的紀國人,酷愛射箭,為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箭術,他決定拜當時紀國第一神箭手飛衛為師。
飛衛冷冷對紀昌道:“等你何時做到盯著事物但眼睛保持一眨不眨了,再來談射箭的事吧。”
紀昌吃了閉門羹,但他並不灰心喪氣,而是琢磨著如何做到盯著事物不眨眼。
回到家裡,妻子正在織布,紀昌眼睛一亮,仰麵躺倒在織布機下。
紀妻嚇了一跳,問他發什麼神經,他將求師訪藝的事對妻子講了一遍後,對妻子道:
“夫人,盯著一個靜止的事物看,也許很容易就能做到不眨眼。
但如果盯著一個正在運動的事物而眼睛不眨,難度會大一點。
為夫既然是用心學習箭術,那就把目標定得高一點,選擇難一點的去做。
從今天起,夫人你織布,為夫就陪著你織布,一邊陪夫人,一邊訓練自己的定力。”
原來,紀昌看中了妻子織布時需要不停踩動踏腳板,這在家裡是最司空見慣運動著的事物了,隨手就拿來練習不眨眼睛的技術。
果然,紀昌整整練習了兩年,居然能夠做到無論妻子如何跳動腳踏板,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且不眨一下眼睛。
甚至到後來,不管是風沙吹進自己的眼睛,還是錐尖刺入自己的眼眶,他都能做到不眨眼。
紀昌興衝衝去求見飛衛,結果飛衛再次冷冷道:
“關於眼睛的定力,你勉強算是入門了,但這對於射箭的要求還遠遠不夠。”
紀昌虛心道:“請老師不吝賜教。”
飛衛道:“如果你能夠做到用眼睛看細微的東西如同看到大東西一樣清晰,看模糊的東西如同看明顯的東西一樣容易,你就可以開始練習射箭了。等你做到了後,再來吧。”
紀昌回家後,捉了一隻虱子,再用了一根從牛尾巴上拔下來的毛係住這虱子,懸掛在窗口。
自己則遠遠站到一邊看虱子。
一開始,虱子隱隱約約細不可見,但紀昌每天堅持盯著虱子看,終於有一天能夠看清了虱子。
一個月以後,紀昌眼裡的虱子已經非常清晰了,感覺上也比第一次看到的要大了不少。
就這樣,紀昌每天用心苦練著,單單是看這隻虱子,他整整看了三年。
結果呢?
在他妻子看來,幾乎不可見的這隻細如芝麻的虱子,在紀昌的眼裡,居然如同車輪般大!
紀昌再用去看遠方放著的雞蛋、打水用的木桶等稍大的物體,結果在他的眼裡,這些都如同大山般巨大。
紀昌興衝衝再去找飛衛,飛衛聽了紀昌的訓練情況後,捋著胡須欣慰地對紀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