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煬並沒有急於開始打造燧發鳥銃,畢竟這是個技術活,自己也隻是知道燧發鳥銃大概的構造,沒有實物參考,這些工匠造出來的鳥銃難免會有偏差,所以劉煬一麵派人給徐州左衛指揮使康裕送去一封書信,一麵讓李佐唐召集工匠,探討製造鳥銃的工藝。
此時大明工匠鑄造火銃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技術理論,隻不過其中又有一些所謂的“流派”。
而製造鳥銃最關鍵的,就是銃管的製造,首先先用一根筷子粗細的長鋼杆作為冷骨,將燒紅的熟鐵裹在上麵,不斷錘擊,最終形成一整根長的完整銃管。由於受到工藝限製,無法一次性將銃管錘擊成型,因此每根銃管都分為三段,再將三段連接在一起。
而工匠們就是在這個環節產生了分歧,一部分工匠就是遵循這種三段焊接銃管的工藝,而另一部分則是選擇整體銃管成型,不過卻要短一些,並且以兩片熟鐵卷成內外兩層予以加固。
這兩種方式說不上誰優誰劣,可以說是各有優點:三段焊接的銃管可以做得更長,射程更遠,而整體成型的銃管射程近,但是可以做得口徑更大,威力也更強。
此時在火器坊的院子裡,李佐唐帶著的這些工匠就因為“路線”問題開始爭吵了起來,而劉煬想了一下,便問道:“用整體成型銃管製成的鳥銃,射程有多少?”
李佐唐思索了一下,說道:“大概在七十步左右。”
劉煬微微皺眉,明代的一步沿用隋唐製度,一步大約相當於15米,七十步的射程,也就是一百零五米左右。
“一百米的射程啊,如果是敵軍騎兵的全速衝擊,一百米可以說轉瞬即至!”
不過劉煬聽多了明軍火銃炸膛的事情,對於三段焊接的銃管有著天然的抵觸心理。同時李佐唐也不讚同三段焊接的路線,因為這需要高水平的焊接技術,每個人的焊接手藝各不相同,這就造成做出來的火銃質量參差不齊,會造成不小的隱患。
於是劉煬當即拍板:“兵工廠製造鳥銃,銃管都采用整體成型工藝!”
至於射程問題,劉煬也有了應對之策,那就是火藥!
劉煬現在還有顆粒火藥、火藥優化配比兩個殺手鐧沒有拿出來,在改良了火藥質量之後,鳥銃的射程肯定會明顯增加,這就可以彌補鳥銃射程不足的問題。再加上整體成型銃管可以做大口徑,威力也得到了提升,日後兵工廠生產的鳥銃肯定會非常犀利。
而眾人討論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鑽銃了。
在銃管鑽好之後,需用鑽頭將銃鏜鑽大鑽光,以保證發射時沒有阻礙。後續還要用四棱的鋼條將銃管內壁刮光刮淨。
劉煬記得《神器譜》中曾有記載:鳥銃的銃管製作要求最為嚴格,一個熟練工匠每天隻能鑽一寸左右,一個月才能完成一根銃管。
這個生產效率顯然不能滿足劉煬當下的需求,於是便想到了“自動化”這三個字。
隻不過此時兵工廠附近並沒有河流,水力是無法借用的了,現在能用的就隻有畜力,又或是機械。
於是劉煬命人找來草紙和炭筆,這兩樣是工匠常用來畫圖的,工坊內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