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晉陵兩縣的鄉紳耆老們果然紛紛作難,本來在宋代,當兵就是“小赤佬”。不僅要刺麵,還為人所鄙視。普通的良家子哪裡肯從軍,都奔其他行當去。
隻有像馬雍這種,他是挑了勇敢兵,或者說效用士,以後代那種“士官生”的身份參軍,才不需要刺字,而且俸祿兵餉都較一般軍士高兩三倍。
到了建炎年以後,宋軍中禁軍廂軍的數量呈下降趨勢,勇敢效用的數量一度占到軍隊的半數。當然啦,由於激烈的戰事結束,宋金議和,這一占比很快就滑落到不足三成。
主要還是因為勇敢效用貴,一個兵能養四五個禁軍,能養幾乎十個廂軍。當然戰鬥力也夠強,往往都是攻城用先登,野戰用先赴,捐軀不怕死,報國堪稱忠。
現在勇敢效用也敗壞了,因為官宦人家的子弟,往往貪圖其豐厚的餉銀和賞賜,空占兵額。以至於各州各軍的勇敢效用,都成了少爺團。
你要是趙淮能夠給足勇敢效用的軍餉,那招募些良家子還不算難。偏偏在座的鄉紳都知道,趙淮有個屁的錢,天天兩頓乾飯能管飽就不錯了。
不肯花錢招好兵,那就隻能商量著拉壯丁了唄。
第一次鄉紳會議大致上算是不歡而散了,就算張巡家麵子再大,也沒有辦法讓彆人放棄自己的利益啊。
要是招募個五百弓手,在本地保境安民,那還可以商量。畢竟鄉兵在鄉,保衛桑梓,大家還樂意花錢。給宋朝廷養兵?那絕對沒可能的。
能毀家紆難的,就那麼幾個,都青史留名啦。剩下的肯定要顧及自己的小家,誰還不自私呢。
馬雍站在門外聽著,也是無奈。七八年的蹉跎,早就把他那點心氣給蹉跎掉了大半。要是擱以前,他就提著大斧進來,和諸位老爺好好比劃比劃啦。
出得門來,見他餒頹,張巡總不能一毛不拔。就對他說,讓他招二百勇敢兵,先給他一千匹絹,兵到就給錢。務必要好好挑選,用那些真能打仗的。
總不能真說張巡自己掏錢去招募三千勇敢兵吧,我都要投降了,招這些勇士做什麼?
聞聽此言,馬雍連連朝張巡拱手,全仗張二哥哥高義。嘿,彆這麼叫,叫的好像我是什麼江東呼保義似的。
眼下這兵是張巡花錢招募的,那肯定就不能把他丟在城裡麵,張巡得把這兵攥在手裡。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伯顏來了他是不殺人,但是架不住搶劫啊。又沒說秋毫無犯的,自己有二百甲士,再有幾百弓手,把家門給維護住總是必要。
這話沒錯,馬雍也挑不出錯來,於是便以浙西轉運安撫使趙淮的名義,在晉陵和武進兩縣內張榜招兵。招勇敢效用,月給俸兩貫,絹一匹,米三鬥。而且按照朝廷的詔令,現在參軍就是“軍官”,升授三階的嘛。
以後出門,你就是“尉官”。
在城內的李讓原本在準備秋天的發解試,聽說自己小老弟募兵,就跑回來湊熱鬨。按他的說法就是區區發解試,信手拈來,死讀書不如出來活動活動。
然後馬雍就又看上了李讓的伴當李大和小李,李大那雙手臂,隻要肌肉露出來,就知道是個好弓弩手。小李和他爹見天的練習,當然也是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