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何不研製火藥?
答:唐代有火藥,道士煉丹“伏火”早就炸出了經驗。軍事上也在用,主要是拿來在圍城中對敵方的柵、寨、門進行“爆破”、放火。楊行密就拿它燒過城門。有讀者詢問怎麼不搞火藥,本來就有啊。但你要讓我寫一個劇情——主角對工匠們麵諭啟發一番,工匠們就自行把他改進到烈性炸藥的程度…寫不出來。烈性炸藥是建立在近現代物理、精密儀器、化學化工體係上的。在古中國火藥的主料硫、硝、炭輔以馬兜鈴、蜜等藥材的這個大配方上,無論你怎麼改進,加這加那,燃燒、爆炸極限擺在那。至於把這種火藥製成其他武器,宋元明都在發展,搞得也挺好,但效果各位也看在眼裡——武器隻要沒達到機器掃射騎兵、合成炸藥轟擊敵陣這種降維打擊的程度,作用就很有限。
其次,就算研究出來,很難保證不泄密。其原料開采、生產、倉儲、運輸、使用、培訓教學等各個環節,涉及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太多。被麾下殺材搞到手,以前造反流行跟你列陣擊槊,現在大夥找幾個狂人,一炮點了你這狗腳朕全家。
二,唐代軍事規模為何這麼大?後勤供應得上嗎?
答:悄悄告訴各位一個秘密。中唐以後,武夫征用民力、物資,基本不給錢。強抓強搶。搶不到就吃人。諸道兵對峙長安,十幾萬武夫和巢軍把關中男女當移動肉乾,逮住就剁成小塊開吃,吃不完就拿給友軍、敵軍賣。江南、中原也廣泛流行。蔡賊且不說,巢軍的鹽屍**也不提,老生常談。籍籍無名的宣州兵也吃空了一座城,就像豬羊那樣拖到石板上宰。補充兵源,募、擄、裹挾、強征各種手段結合,動輒就是數千、數萬。不然你以為團練使、教練司、都總管、某州步兵指揮使這些職務、單位是乾嘛的。史書上常見某次戰爭的“數萬、十餘萬”,相當一部分都是這些替死鬼。不是每一場戰鬥的參戰人員都是你們常說的“職業軍人。”這種殺材,死一茬少一茬,生長速度沒那麼快。
與之相比。己巳之變,明廷征兵勤王,查閱《新餉司》的記載,明朝政府連一束草料、一把黃豆、一捆柴都要出錢買。彆罵,這是進步。到清朝,左宗棠收複新疆那次,清軍到處向土著、富豪采購糧食物資,自己屯田,忙活一年多搞定了後勤,才開始西出。按明清這種習慣,要動員十萬大軍,可想而知是何等龐大的財政開支。
社會風氣就不一樣。
在唐代,有吏夜捉人、喧呼聞點兵、牽衣頓足攔道哭、哀哉桃林塞、被驅不異犬與雞才是常態。“暮婚晨告彆,無乃太匆忙。”一步三回頭踉蹌而去的新兵何止一個。“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的畫麵何止雒水畔。發出“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絕望質問的又豈止杜甫。
三吏三彆好在哪,就好在這。杜甫何以偉大,就在這。沒事可以讀讀唐史唐詩,很多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皇帝身份,可以搞點小發明嘛。
答:唔,其實我能想到的,符合我個人邏輯的,大概就研製自行車吧哈哈哈,或者搞個試驗田,培植農作物、水果、蔬菜,嘗試提高單株產量和品質。土地增肥?還得要氨、氮、磷、鉀、鈣、鈉、錳這些化肥。在?有化學大類的讀者嗎?教教我怎麼建個化肥廠。
再或者,在關中和陝北、寧夏一帶大搞林業建設,抵禦水土流失。
印刷術能弄。推廣阿拉伯數字、拷打太子學習物理、函數、微積分,教度支三司及司農寺等經濟部門的官員求求對數表啊,整整數理統計、空間幾何……也可以搞哈哈。石油與礦產的分布與辨識,簡易蒸汽機,這些也不難。
不著急。
書中這個節點還處於求生存的階段,彆看李聖人日新月異,一個不慎就會翻車。還得忙幾年才考慮治世。
四,太子問題你怎麼考慮的?難道繼續玄武門繼承法?
答:先說結論。老子英雄兒子狗熊是普遍現象。僅以我的體驗——三戶之內,必有兒女不成器。教兒子不要早戀,兒子高中偷吃禁果,霸淩同學,欺負同桌。讓女兒彆當爛褲襠,女兒談個男朋友就給睡。讓兒女這樣,兒女偏要那樣,還要教訓你:“你不懂!”對父母的教育陽奉陰違、貌恭敬而心不服的兒女廣泛存在。
主角的兒女不成器是大概率事件,考慮到李聖造人行動從不鬆懈,故推為必然事件。
各位跟老父親鬨過矛盾嗎,肯定的,而且不止一次。把老母親氣哭、氣昏過嗎,必然的。
包括我。
故,主角的兒女不成器,總有那麼豎子仗著娘舅母族或者自作聰明跟他機關算儘打擂台也是可以預見的未來。一窩全是孝子,那是童話。何況涉及到皇位。
另外,繼承人所繼承的局麵是也不一樣。
所以太子是誰,還有得說法。
而我呢,就基於以上我的推論設計推導劇情。
五,你這書裡,大頭兵怎麼出口出章,那麼高的文化水平?
答:你們是拿對宋、明、清丘八的印象去套唐軍了吧。這裡解釋一下原因。一,所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唐代,軍人還不是後世被人排斥、厭惡的職業。在募兵形勢下,加入軍隊的既有破產農民、世家貴族子弟、小地主,也有投筆從戎的士子,甚至還有和尚、乞丐、逃犯。
王建,偷牛賊。
錢鏐麾下的顧全武,覺得當和尚沒前途,當兵,結果從一介大頭兵奮鬥到官至太保。
李罕之,更是個傳奇。少年時當儒士,誌在考進士。讀書讀不進去,落發為僧,一次遊方到汴州,在城門口從早到晚蹲了一整天沒要到飯吃,大怒!乃擲缽於地,毀僧衣,亡命為盜。
土匪當膩了,又當兵。
成汭,先是逃犯,複為和尚,再為馬賊,再當兵。
韓建,衙兵世家。
一句話,軍人來源複雜。你隨便揪個大頭兵,是文盲不稀奇,但人家跟你聊起曆代政治得失,你也不要驚訝。
其次,對於祖輩世代從軍的武夫。以這會武夫的從軍待遇,家庭條件都不差,彈彈古箏,畫個畫,讀讀詩詞歌賦,大多數都玩得起。王師範老子王敬武,淄青小校。但你看王師範的文化水平,幾個讀書人趕得上他?
不要因為他是武夫,就認為他是文盲,就天然的把他們和文化人對立開來。
事實上,我閱讀兩唐書、資治通鑒,很多大頭兵的兵變方案、兵變發言、即興演講能力令人震驚,其思維縝密、語言犀利、對政治的認識,完全和之前漢魏南北朝、宋元明的軍人是兩個物種。換個時髦的詞——屬於高學曆武夫。
本次答疑完。
另附兩次兵變,給大夥見識下武夫風采。彆說魏博了,魏博不夠看。
一,出喪。
唐德宗貞元八年,宣武節度使劉玄佐薨,朝廷欲自委新帥,以陝虢觀察使吳湊移鎮汴州。但怕出麻煩,於是事前遣使密問監軍、行軍司馬:“吳湊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