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也知道該派兵增援河內,但我大越該從哪裡調兵?”
現如今越軍的兵力也不算富裕,精銳大半都被調去了越北。
雖不至於一點援兵也湊不出來,但需要時間。
可現如今的河內,最缺的就是時間。
阮知方建議道。
“皇上,微臣的建議是可以從太原調兵增援河內。”
“一來是太原距離河內最近,兩者時間相距不過百餘裡,若太原方麵發兵馳援,或許能趕得上增援河內戰事。”
“二來是,現在在河內掌兵的乃是河寧總督林維浹,與巡撫潘清簡,兩人都乃明鄉人,讓他們去掌握河內兵權抵禦唐軍進攻,終歸不夠保險。”
“是故,讓在太原掌兵的黃維奇率軍增援河內,並掌握河內兵權,方可確保無恙。”
阮知方話語中的意思很明確。
林維浹和潘清簡這樣的明鄉人靠不住。
所謂的明鄉人,其實也就是大明遺民的後代。
當初滿清入關,相當一部分大明遺民並不願意接受滿清的統治,是故拖家帶口的離開了大陸,前往南洋躲避兵災。
這些人便被稱之為明鄉人。
也就是說,這些人大多發自內心都隻認可漢家王朝。
他們之所以會為大越做事,也隻不過是故國被韃子侵占之後的無奈之舉。
可現如今,唐軍發兵越南,這些明鄉人有極大的可能會選擇重歸漢家治下,以求落葉歸根。
漢人對於故土的渴求,是發自骨子裡的。
在阮知方眼中,明鄉人基本上都約等於即將背叛大越的二五仔,完全靠不住。
如果不是明鄉人如今在越南朝中占據著不少高位,影響力巨大,阮知方甚至都想直接把那些明鄉人給全部拿下,而非僅僅隻是派人去分權製衡。
阮福時聞言,微微頷首道。
“如此也可!”
“除此之外,再通知高平和諒山的駐軍,讓他們各自抽調兵力,去增援河內戰事,不得有誤。”
張登桂聞言,當即下拜領命。
“皇上放心,老臣明白。”
調兵的事,當然是由他這個兵部尚書來負責的。
阮福時微微頷首,然後又將目光看向了胡隆山,然後開口交代道。
“有勞胡卿家辛苦一趟,去見一見英法等西夷國家的大使和領事,請求他們派兵增援我大越。”
“我大越之所以會選擇和唐國翻臉,便是他們在背後攛掇的,如今我大越和唐國開戰,他們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胡隆山聞言,也是當即下拜道。
“皇上放心,微臣明白!”
阮福時繼續吩咐道。
“除此之外,再派人去向老撾,柬埔寨,暹羅等國借兵。”
“請求他們派兵增援我大越同唐軍作戰。”
“告訴他們,唇亡齒寒。”
“一但我大越被唐軍所攻滅,他們也都逃不了。”
胡隆山再度應是。
……
就在這越南上下商議應對之時,唐軍也是正在商議對河內的攻勢。
陳玉成站在一張輿圖前,手中捏著指揮棒,一邊在輿圖上指點,一邊開口說道。
“根據我軍情處當前所探知的消息。”
“越軍目前在河內的駐軍數量為七千人,城牆上共有城防炮三十二門,軍中裝備火槍數量約兩千支,嗯,以鳥槍為主。”
“除此之外,便都是冷兵器了。”
都說我大清的武備廢弛,但也要分和誰比。
和西洋列強比起來,清軍的武備自然是鬆弛的。
但和越南,朝鮮等亞洲國家比起來,大清的武備其實還算不錯。
彆的不說,最起碼,鴉片戰爭前後清軍綠營兵的火器裝備率能達到一半以上。
可號稱東南亞小霸王的越南,軍隊火器裝備率才兩成多一點。
還不如我大清呢。
眾人聞言,皆是振奮。
張國梁第一個跳出來請戰道。
“還請司令下令吧,末將願帶兵攻克河內。”
陳玉成聞言,卻是抬手拒絕道。
“不不不!”
“不要急!”
“據本將所知,現在越軍在河內雖沒有多少兵力,但在其北部的諒山,高平,太原等重鎮,卻是駐紮了大軍了。”
“其中,諒山共有越軍一萬五千人,領兵之人為高睿。”
“高平有越軍兩萬人,領兵之人為萬遠智。”
“太原有越軍一萬七千人,領兵之人為黃維奇。”
“除去這三座重鎮之外,越軍在永安,北寧,海防,海陽等地,也是分彆駐紮有重兵。”
“合計約兩萬人!”
“對我大唐而言,攻占河內很重要,但打掉這六七萬越軍精銳也很重要。”
“是故,本將決定,我軍暫且對河內先圍而不打,借此吸引越軍駐紮各地的援軍來馳援河內。”
“借機,圍點打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