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達的語氣中,帶著幾分嚴肅與期待,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和義子能夠繼承他的遺誌,繼續為朝廷的繁榮與穩定而努力。
兩人聞言,都鄭重地點了點頭,眼中滿是堅定與決心。
他們知道,這是父親對他們的最後囑托,也是他們作為臣子、作為兒子的責任與使命。
劉伯達微微一笑,開始了他的提問。
“第一問,何為忠?”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仿佛在期待著兩個年輕人的回答。
劉北玄率先開口,聲音中帶著幾分哽咽。
“父親,孩兒以為,忠乃臣子之本,是對君王的絕對服從與忠誠。無論生死,不改其誌,此為忠。”
他的回答中帶著幾分稚嫩與堅定,那是他對父親教誨的深刻理解與踐行,因為劉北玄一直不曾參與過多的政事,此時回答出來難免有些勉強。
劉伯達聞言,微微頷首,目光轉向趙崇。趙崇的才情與見識是他平生僅見,期待著他能給出更加深刻的回答。
趙崇沉思片刻,眼中閃爍著思考的光芒,接著很快開口答道。
“義父,孩兒認為,忠不僅是對君王的忠誠,更是對朝廷的忠誠。臣子應以朝廷為重,以百姓為念,方能稱為真正的忠臣。”
趙崇的回答中帶著幾分成熟與穩重,劉伯達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賞,點了點頭。
他直到趙崇的回答更加符合他心中的期望,一想到自己走後有這樣的年輕人,心中便欣慰不少,看著這兩個孩子,仿佛看到了夏朝未來的希望與光明。
“第二問,何為義?”劉伯達繼續問道,聲音中帶著幾分期待與關切,他想知道這兩個年輕人對“義”的理解是否深刻。
劉北玄想了想,聲音中帶著幾分堅定。
“父親,孩兒以為,義乃兄弟之情,朋友之義。在危難之際,能挺身而出,為兄弟、為朋友兩肋插刀,此為義。”
趙崇則有不同的看法,他緩緩說道。
“義父,孩兒認為,義不僅限於個人之間的情誼,更應是對天下蒼生的關愛與責任。臣子應以天下為己任,為百姓謀福祉,方能稱為大義。”
劉伯達聽後,眼中讚賞之色更濃,微微點頭,表示對趙崇回答的認可。
“第三問,何為智?”劉伯達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劉北玄思索片刻,聲音中帶著幾分自信。
“父親,孩兒以為,智乃洞察世事,明辨是非。能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中,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此為智。”
趙崇則給出了更為深刻的回答,“義父,智不僅在於個人的聰明才智,更在於對大局的把握與洞察。臣子應以朝廷大局為重,能審時度勢,做出對朝廷最有利的決策,方能稱為大智。”
劉伯達聽完趙崇的回答,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原本蒼白的臉色,此時竟然變得紅潤起來。
“趙崇啊,你的回答,讓我看到了你心中的大局觀與責任感。我劉伯達一生,能有你這樣的義子,實乃幸事。”
劉伯達的聲音中頗為感慨,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生的輝煌與榮耀,也看到了夏朝未來的希望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