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拍了拍張梁的肩膀:“有揚威將軍、江夏太守孫奐作保,你又如何不敢受呢?記得為孤立功就是!”
張梁連忙謝恩。孫權看向台下眾臣:“還望眾臣效仿張梁勇氣,為大吳建功,孤當與諸位共富貴!”
台下群臣紛紛行禮稱是,歡呼一片。
雖然孫權看向台下之時麵帶笑容,但此刻孫權的內心中還是頗為糾結的。連陸遜這等國家重臣都在用兵之事上保守,自己以張梁之言為由,在這裡鼓舞一些裨將、偏將、牙將。
雖說定能鼓舞人心,但真正的作用又能有多少呢?
曹休又會帶多少人南下呢?若在皖城與魏兵陸戰,結果又將如何呢?
孫權的心裡充滿了未知數,但數十年統禦江東的經曆,讓孫權決斷極快。既然未知,全力備戰就是了!
其實,東吳與曹魏交戰,進攻之時輸多勝少,防守之時輸少勝多。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東吳軍隊成分的複雜。
早在孫策剛剛平定江東之時,孫策統禦江東就麵臨了一場內部的危機。
孫策自己不過是一名兩千石的折衝校尉,雖說占了建業周圍的一片地盤,可又如何賞賜麾下這些立下戰功的將領們呢?
兩千石的折衝校尉,充其量能賞賜出去一些彆部司馬和牙將之類的小官。因此孫策隻能給將領們賞賜兵權。如程普和呂範二人,就各自賞賜了兩千兵作為部曲。
孫權在孫策死了之後領了江東,但在部曲製度已成慣例的情況下,孫權也隻能捏著鼻子繼續賞賜將領部曲和人口。
雖然東吳沿江便於防禦,向北進攻則會遭遇曹魏阻擊,自然是守易攻難。但眾將在作戰之時存了保存實力的心思,也是難掩之事。
建安二十年,孫權領兵十萬北攻合肥之時,當時張遼率八百死士突進吳軍營壘,趁吳軍不備徑直突擊到孫權主帥的麾旗之下,吳軍也因此士氣渙散,而張遼則因此突擊而立下了赫赫威名。
就在孫權撤退之時,孫權自領一千餘人,且與呂蒙、蔣欽、淩統、甘寧等人共同在逍遙津之北斷後。
見張遼引兵來攻,東吳軍心渙散紛紛欲逃,幸虧淩統拚儘了自己的三百精銳部曲,才保著孫權平安退到逍遙津之南。
按理來說,淩統救了孫權乃是大功一件,可淩統卻因為自己部曲損傷殆儘而大哭一場。損失的是自己部曲,其中還有淩統本人的親族,淩統自然是傷感不已。
而孫權麵對自己的策略失誤,也隻能自己替淩統擦淚,並賞賜了數倍的部曲來表彰淩統。孫權賞的隻能還是部曲。
在東吳眾將都有部曲私兵的情況下,攻勢作戰相對保守,也是難免的事情。這是製度問題,非孫權一己之力所能馬上改變的。
……
當晚,武昌,陸遜府內。
夏口離武昌不遠,在夏口塢內的議事結束之後,孫權便引著眾官吏從夏口塢回了武昌城中。
今晚是陸遜在武昌的最後一晚。明日陸遜就將返回西陵,回到自己負責的防區去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