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生快這部戲質量水準很高。
第一周的票房,證明了這一點。
“之光”首先要是光,一點質量都沒有,沒有營銷價值。
其次,電影是消費行為。
觀眾很理智,傾向於自己分辨好壞。
然後,20歲—24歲年齡段,也就是80後,逐漸成為觀影主力群體。
80後的青春裡有一些曆史事件,很清楚外國東西再好也不屬於中國,反而會用來欺負中國人。
當然,電影票房是真金白銀,不是開玩笑。
沈三通專訪就是在測試。
把他的一些想法,混入爭議性的話題。
一些人看到的是他再次表示對第六代導演的不屑,對西方獎項的不屑,甚至直接人參公雞。
但更多的人看到是截然相反的一麵。
他的自信和淡然,他的態度“變得更強”,他拍電影追求的是美,不必把美好毀掉.
1870萬票房成績證明了,這個做法可行。
說來可笑。
營銷個“國產電影之光”和做賊似的,但沒辦法。
十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媒體輿論依然不是很好。
石錘確鑿的汙名化疫苗,沒幾個官媒跟進。
做記者,有些時候不能暴露自己。
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很有可能被定點清除,逼到自殺。
沈三通也就是拍院線電影,還能大賺。
院線、影院、發行、影音公司,包括一些媒體也吃了不少潤筆費,身後跟著龐大的利益群體。
如果沒有各方吃到肉的利益相關方護航,就不是輿論圍剿那麼簡單了,他能被一些人玩死。
周六上午。
補充的拷貝上線,減去一些報廢的之後,拷貝數量來到了創紀錄的800個。
沈三通帶著主創在bj各大影院路演,開始頻頻放話。
“觀眾苦國產電影久矣,也渴望好的國產電影太久了!我們本土電影人有責任,回應觀眾的需要!”
“80後,我的態度是‘變得更強’,讓我們每一天都變得更強!”
“相比商業三大導的虛名,我隻是80後導演,一名普通的本土導演!”
扛旗!
聚力!
定義!
重拳出擊!
路演開始放話隻是一個環節。
網絡平台,到平麵媒體,沈三通撒下去兩百多萬宣傳費。
營銷炒作《生日快樂》是“國產電影之光”。
他沈三通是“國產導演之光”!
不斷強調80後標簽,變得更強!
沈三通第一部戲就想營銷80後標簽,隻是當時在北影首映,偏向於業內,他隻好炮轟業內現象。
現在就趁著電影大賣,一勺燴了,把80後標簽固定住。
80後麵臨很嚴重的否定。
這種否定,和以後90後00後不一樣。
90後也被質疑,但是那個時候,互聯網越來越發達。
媒體平台細分,你隨便質疑,我根本不鳥煞筆。
到了00後,社區媒體進一步細分,再加輿論澄清,環境好很多。
80後不一樣。
這個年代紙媒占據大頭,批判、否定甚至摧毀,躲不掉。
不看不行。
這股力量不是簡單的代際間的隔閡那麼簡單。
是有一股力量,想要毀掉年輕一代。
像一邊炒韓憨,掀起反智的浪潮,再炒郭小四,給年輕人都拜金的感覺。
另外一邊讓一些文化名人出來喊“現在的小孩都毀了”雲雲。
這兩夥人其實是一波人。
捧反智偶像的是他們,反對的也是他們。
就和一些記者,在外麵炮製假新聞。
然後用自己炮製的假新聞,自說自話,進行汙名化報道。
事物是辯證的。
正因為外界如此強烈的質疑和否定,也讓80後更渴望證明自己。
以後十年,電影票房是80後的天下。
沈三通要豎起不一樣的80後旗幟,從一些人手裡爭奪“80後”的定義權。
電影的力量是什麼?
不用整什麼活,要什麼深度。
正常搞電影,賣出票房,就有力量。
電影行業彆看產值一般,但影響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