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往後,西方製定的規則越行不通。
尤其是和東大有關的。
早年,國際電影節就是模具,五代六代導演,要在裡麵生長。
隻是不同電影節,調性不同,模具形狀不同。
本質是一樣的。
加入to,開始市場化,院線改革,規則就不一樣了。
有本國市場供養國產電影。
媒體對國際電影節有興趣,觀眾卻不感興趣。
所謂國際大獎,對票房的效果,幾百萬,上千萬撐死。
這個效果,還和國際大獎無關。
是為國爭光,所以觀眾去看。
文藝片愛好者、國際電影節崇拜者,沒幾個。
到了14年的時候。
不隻是商業電影更加成熟,文藝電影規則也完全改寫。
國內文藝片市場擴大,縱使院線回不了本,還有亂七八糟的版權收益。
互聯網視頻平台發展起來後,總能賣個三瓜兩棗。
因此後來。
除了一群五代、六代老登拍藝術片還帶著被刻意打磨,一個模子的味道。
後來年輕文藝登拍藝術片。
一個比一個抽象起來,什麼都有。
甚至因為國內市場大爆發,連五代、六代老登,也打破了模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經濟不靠國際電影節,腦子裡也許還念叨著要聽話,行為上已經不聽話。
網友關注到婁也的爛活,是整了個大的。
在此之前,他其實也弄過爛活。
電影主題偏向城市裡的後現代化,同性之類。
嘴上聽話,說融入,實際是不聽話。
培養他的人,需要營造是叢林、原始景象。
婁也搞後現代化,城市話題,是不自覺的弑主。
不斷墳頭蹦迪。
越來越無法管束,才有了24年的名場麵。
一些人從看猴戲的,變成了猴。
婁也嘴上聽話,行為來個大的。
都不是扇了洋人嘴巴子那麼簡單。
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分數。
不是零,是沒有。
婁也隻是整天吃外賣,人家死的是自己的媽。
藝術總監、評委團,包括觀眾,都化了。
融化。
克係故事。
電影節老登,五六十歲,沒死在那幾年。
一路追電影節看過來的,有一種回旋鏢的感覺。
年輕的時候看東大題材電影,如同猴戲,獲得獵奇感。
自己五六十歲了,爹媽死了。
看被自己國內(髪國)投資商扶持的導演,放了一部諷刺他們死媽的片子。
主觀上是討好,但是客觀上就是如此。
不再有經濟依賴,腦子說好好聽話,行為上非常逆天。
住的酒店,偶爾閃過的一些基礎建設,負責的醫護。
觀眾就如同調查員窺探一些莫名存在一樣,當場人都融化了。
髪國大部分區域,三十年沒變過。
好一點的,是08年之後,十幾年沒變過。
走在巴黎,要牢牢抓住自己的包,手機也不能放在桌上。
每一刻都在緊繃,忍受著尿騷味。
受不了東大平常、安全、舒適的環境。
為了不精神崩潰,所以紛紛退場。
為了讓更多觀眾避免崩潰。
好心的影評人貼心提醒,不要去直視,不要去直視。
不聽,不看,不想,不聞。
任何一點感知,都會迎來崩潰。
婁也戛納的這點事,本質上是西方各種信息封鎖,製造的繭房。
導致東大任何一點信息外溢,對於生活在痛苦中的髪國人來說,都是巨大無比的精神衝擊。
當然,去戛納的記者不會報道。
婁也被打零分,也是通過網友傳回來的。
同樣的。
前世14年柏林電影節被讚助拿下的事,也沒什麼傳播。
提到國際電影節,都是藝術。
各種舔、吹。
今生,沈三通想整點客觀、中立的好活。
用《無人區》評獎拍一部紀錄片。
一開始,他就會肯定這部戲能獲獎。
原因很簡單,08年之後,不能明著來乾,隻能暗著來。
前世《無人區》找個適合的電影節,也很容易拿獎。
純純的獸性。
比五代、六代厲害多了。
如果寧昊在評獎前表個態,願意成為電影節的嫡係。
哪怕是假意表態,事後悔過。
對方也會想辦法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