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攝影、燈光、場記,都準備好了嗎?”
“開拍!”
隨著淩子風一聲令下,攝影機膠片飛快的旋轉起來。”
北影廠擁有四座攝影棚,一、二、三號攝影棚連成一排,相對較小。
特大攝影棚對麵而建,其他三個攝影棚的一半大,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攝影棚。
之所以建這麼大,還是為了達到樣板戲電影“三突出”的原則,避免因為仰拍英雄人物而出現拍攝到房頂的“穿幫”現象。
後來著過火...
“好!”
“過了!”
淩子風滿意的喊一聲,剛殺青的《小花》劇組過來探班。
張錚導演和淩子風聊起來。
“這個陳紅是個好苗子啊,不知道家裡能不能同意送話劇團裡?”
“才12歲。”
“小蔡明不也差不多這年紀進來的。”
“...朱琳也不錯,醫科院那邊兒的。”
“嗯,第一次見就覺著挺漂亮的,再看看表現吧。”
朱琳已經從醫科院畢業,本應該留在醫科院工作,但因為拍攝關係,被借調進了北影廠,繼續住北影廠的招待所。
另一邊,攝影棚不起眼的角落,江弦笑嘻嘻站倆老頭中間,一個自然是沈從文老師,另一個...
頭發稀疏花白,浮腫眼袋明顯,穿灰白色襯衣,下擺很隨意的塞進皮帶裡。
此人正是:西南聯大頭號吊兒郎當、沈從文最愛高足、朱自清最嫌棄學生、中國著名美食博主、大器晚成類作家代表汪曾祺。
老舍有過一句話:京城有兩個作家今後可能寫出一點東西,其中一個便是汪曾祺。
另一個是林斤瀾,被譽為“短篇聖手”,還是個起名鬼才,他的《矮凳橋風情》裡有三個姐妹叫:笑翼、笑耳、笑杉。
可能要想很久才能反應過來,其實是——
小一、小二、小三。
汪曾棋、林斤瀾二人後來並稱為“文壇雙璧”。
“老師,在這兒吃住都還習慣?”汪曾祺關心。
沈從文點點頭,“習慣、習慣,這兒挺好。”
江弦擱旁邊兒樂。
北影廠的食堂,對沈老師來說就是天堂,他自個兒作的,他夫人不和他同居,他住東堂子胡同,他夫人住小羊宜賓胡同,年已古稀的沈老師每天“東家食而西家宿”兩頭奔走。
“汪師兄,老師在這裡吃住都好,晚上還能看電影。”
沈從文:“是,這裡常有人植樹,生活有了綠意,總是件好事兒。”
“江作家、江作家,有人找。”葛尤過來帶話,不久前他終於揚眉吐氣,靠著一出《喂豬》的表演,通過了總文工團考試。
“那人說自己是《人民文學》的編輯,說你稿子過啦!”
刷。
周圍一片兒的目光全衝著江弦瞅過來了。
尤其是《小花》劇組的成員,劉小慶把他瞧了又瞧,好奇的跟人打聽他身份。
這會兒作家地位高,演員地位低,再加上全民文學熱,在《人民文學》上刊發一篇文章,那跟光宗耀祖也沒啥區彆。
《邊城》的其他幾位編劇紛紛祝賀。
“恭喜啊江作家!”
“那可是《人民文學》啊!”
“我們也與有榮焉。”
“多會發表啊,我們得拜讀拜讀。”
此刻江弦也鬆了口氣,甚至有些激動,因為這篇小說不是他白嫖的,他動了很多腦子、費了很多心思,自然渴望有所收獲。
其實改編的時候他心裡也沒底,畢竟人家原作者古“夫子”是茅盾獎得主。
他呢?他是起點網撲街網文寫手,隻會寫小白文,時常犯文青病,一寫一個大毒點,讀者罵聲能堆滿鄭淵潔10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