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文藝報》,刊發了李陀作給《伏羲伏羲》的文學評論。
李陀自去年開始封筆,逐漸停止寫作,轉向文學和電影批評。
王濛特意來找了一趟江弦,把這份《文藝報》交到了他手中。
《這“吃人”的封建禮教——》
文章高度讚揚了江弦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冠冕堂皇的禮教抑製不了人欲的衝動,開篇的第一句:
“讀來覺得江弦有驚天駭俗的勇氣!”
李陀反對了《伏羲伏羲》是反思文學的說法。
“江弦始終關注的是人物自身的生存狀態,無意去鞭笞或反思時代的傷痛和悲劇。的痛點在於人倫對人性的道德製約,這個痛點被放大之後,其實是人與封建價值觀的衝突,人性與倫理的衝突,這種衝突的結果是悲劇”
江弦津津有味的看著,李陀在文學評論上的確有一番見解,《伏羲伏羲》不能被歸屬於反思文學,這篇誕生之時,已經突破了創作方法的壁壘,進入眾聲喧嘩的雜語共聲時期,屬於新寫實流派。
能在當下這個時代意識到這一點,這是文學境界的體現。
“你都不知道,我那天在李陀家,他給我講了件事情。”
王濛麵帶笑意衝江弦道:“他在彆處看到《伏羲伏羲》以後,為了買這一期的《京城文藝》,他領著兩個女兒去到王府井,就獨自去找售報點。
結果二女兒那天在東安市場丟失了,幸虧一位賣冰棍的大媽把四歲的女兒送到王府井派出所,這才虛驚一場。”
“好家夥!”
江弦聽得冷汗直流,“這多虧是找著了,不然我的罪過可大了。”
“哈哈哈哈。”
除去李陀,馮驥才也在天津的文學期刊《新港》上給《伏羲伏羲》作了一篇文學評論,《無望的愛,無邊的欲——》。
文中大加讚揚《伏羲伏羲》所蘊藏的力量是民間的生命力。
可惜術業有專攻,這篇文學評論,寫的就有些淺顯,隻關注到的民間文化部分,不如李陀那篇文學評論來的精彩。
攝影棚。
朱琳穿一件小碎花的上衣,剛忙碌過一天的農活,蹦蹦躂躂進門,抹一把額頭的細汗,給自己倒一杯熱水。
聽到門外的議論聲,柳眉霎時間蹙起,倚靠在門上,嘴角下垂,露出淡淡的愁容。
“好!”
王好為喊一聲,“這幾天表現的很不錯,有點我想要的狀態了。”
江弦也欣慰的衝她豎起大拇指。
《車水馬龍》的劇本稍微弱了一些,不知道能不能在他這個編劇一通修改,以及這一班子喜劇天團的輔助下,化腐朽為神奇。
中午剛吃過飯,江弦又趴在桌上,看了眼筆記本上畫出的綱線,握著筆,用人文社的綠格子大稿紙,開始給《京城文藝》寫這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剛寫了幾段。
“咚咚咚!”
“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