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北上鳴沙,痛擊聯軍?
還是南下環州,繼續寇邊?
沉吟許久,李德明也沒能下定決心。
想了想,他的目光不由緩緩投向東方,投向了大遼。
契丹一直是夏州李氏依附的對象,出征之前,他自然不會忘記向遼國派遣使節。
此次出使遼國,一是為了求親,二是為了聯遼抗宋。
半個多月前,他收到從遼國發回的消息,關於和親的事,遼國的態度很是曖昧。
既沒有一口答應,也沒有斷然拒絕。
根據使臣的回報,遼主似乎被宋朝使臣薛奎說動了。
故此,遼主才會搖擺不定。
得知此事,李德明的心頓時涼了半截。
雖然他心底不怎麼瞧得上宋廷,但宋廷的實力確實不容小覷,宋軍的戰力不行,可架不住人多啊。
另外,沿邊的環州、延州、慶州、鎮戎軍、渭州等地,全都修建了大量的堡寨。
如果李德明知道後世的戰爭理論,他一定可以準確的描繪出宋廷的防守策略。
一般而言,防禦戰有三種形式,即前沿防禦(戰線防禦)、縱深防禦以及彈性防禦。
前沿防禦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禦敵人於國門之外,長城就是典型的前沿防禦措施。
隻是,修建長城的代價太大,即便宋朝政府有錢,也無力在廣闊的西北地區重新築起一道長城。
畢竟,沒有那麼多的地勢可以利用。
因此,宋廷在西北地區采取的戰略便是縱深防禦與彈性防禦相結合的模式。
縱深防禦,即節節抵抗,令敵人每攻陷一地,都要付出相應的抵抗和代價。
沿邊修建的大量堡寨,日常既可以作為邊地巡檢的基地,又可以收攏部分投靠宋朝的熟戶。
此外,某些堡寨還能充當臨時交易場所。
而到了戰時,這些堡寨搖身一變,就成了宋軍沿邊的據點,大量的堡寨連接在一起,互相協防,可以有效的阻擊敵軍的進攻。
這些堡壘就像是釘子,敵軍如果視而不見,堡壘中的駐軍瞬間就從陣前轉移到了敵後。
敵後如果存在一定數量的部隊,不論是襲擾後勤,還是聚而成勢,偷襲後路,都是作戰方無法承受的代價。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所以,這些堡壘需要拔除,即使不需要全部拔除,也需要摧毀絕大部分堡寨。
而這,恰好也是彈性防禦的一部分。
何謂彈性防禦?
選擇彈性防禦的主要目的,便是不讓部隊分散在前線漫長的陣地上,也可以避免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同時擁有進攻者的機動以及本土作戰的便利,這便是彈性防禦的最大優點。
當然,彈性防禦也不是沒有代價。
將敵人放入國境線,這便是最大的危害。
敵人會進攻哪裡,會怎麼做,完全是不可控的,所以,宋廷隻能放棄堡寨附近的大片土地。
這些土地,要麼荒廢,要麼賜給沿邊的熟戶。
此前,曹韋招攬蕃部的田地就是這麼來的,如果不是身處沿邊第一線,哪來的土地賜給蕃部?
……
……
……
契丹。
中京,大定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