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
丁謂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拜王欽若為宰相的詔書,如期傳到了政事堂。
看到這份詔書,政事堂中的幾位執政,雖然覺得很突然,但仔細一想,似乎也沒什麼不合適的。
真算起來,王欽若的資曆比丁謂還要老。
雖然王欽若第一次拜相是天禧元年(1017),但自景德三年(1006),王欽若遷為知樞密院事時,他便有了隱相之稱。
彼時,真宗很是器重王欽若,即使那時的王欽若沒有拜相,他實際上卻有了宰相之實。
如果不是王旦、寇準、向敏中等北方係大老的反對,王欽若拜相的時間至少會提前四五年。
雖然官場很現實,但具體問題還是得具體分析。
比如這次,王欽若拜集賢相,按照規製,他要比丁謂稍低一等,但考慮到王欽若的資曆,官位上的差距已經足夠被抹平。
兩人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
若是真要論一個頭名,支持王欽若的人,恐怕還會更多一點。
畢竟,丁謂以前還當過王欽若的小弟,如果不是王欽若大力提拔,丁謂能不能走到今天,也許還是個未知數。
不過,王欽若重歸相位,對於丁謂而言,也不是一點好處也沒有。
鹹平年間,王欽若知貢舉期間,牽扯進了一場科舉舞弊桉,河陰士子常德芳狀告臨津縣尉任懿賄賂王欽若。
然後,此事便傳到了時任禦史中丞的趙昌言耳中。
趙昌言是什麼人?
他是王旦的嶽父,同時,也是北方派係的大老之一。
得知此事後,趙昌言敏銳地察覺到了機會,一個扳倒王欽若的機會。
其後,趙昌言以此事為由發難,直接將科舉舞弊桉捅到了真宗麵前。
隻可惜,趙昌言低估了真宗對王欽若的器重,同時也低估了王欽若的狡猾程度。
查桉的過程中,王欽若直接一推二五六,‘洗脫’了自身的嫌疑。
然後,真宗便信了,保住了王欽若。
最終,趙昌言不僅沒有扳倒王欽若,反而因為科舉舞弊安受到了牽連。
也不知是買通了狀告人,還是真宗力保,總之,常德芳最後沒有攀咬王欽若,轉頭告了另外一位貢舉官洪湛。
而洪湛又和趙昌言的門人梁顥頗有交集,兩人有著通財之宜。
於是,王欽若便借機將趙昌言卷入了科舉舞弊桉,事後,趙昌言被貶為安遠軍行軍司馬。
雖然後來重新起複,轉為地方知州,但直到死前,趙昌言也沒能重新回到京師。
也正因為此事,王欽若和北方係的官員徹底走到了對立麵,再也沒有了回旋的餘地。
丁謂雖然也是南人宰相,但他有機會和北方係眉來眼去。
而王欽若,卻沒有!
王府。
拜相的敕書發布後,昔日門可羅雀的王府,瞬息之間又重回車水馬龍之景。
拜帖就像不要錢似的,如雪花一般飛入了王欽若的宅邸中。
看著堆積如山的白天,王欽若眼中並無半點喜色。
重歸朝堂,確實是他心中所想。
可此時的朝局,已然和前朝大有不同,北方係的官員,看似被官家大舉打壓。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並非如此!
參政呂夷簡、樞密副使曹韋、禦史中丞劉筠,哪一個不是北方係的中堅?
並且,參政進一步便是拜相,樞密副使進一步便是執掌西府。
由此觀之,南方士人和北方士人的爭鬥,仍然是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
畢竟,下一代執掌兩府的大臣,很可能會是北方人。
而這,恰好是王欽若的尷尬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