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
天還未亮,宣德門前已是燈火通明,入內內侍省、樞密院、禦史台、禮儀院、太常禮院各司其職,正在緊急搭建獻俘儀式的現場。
入內內侍省負責布置宣德門門樓前楹的禦帷,以及慶典當天所用的禦座。
當然,禦座是現成的,隻需要從內朝抬至宣德門門樓即可。
在場的各個機構中,入內內侍省的工作,無疑是最輕鬆的。
最忙的當屬禮儀院院,他們不僅要劃分好各部門的位次,還要負責檢閱獻俘儀式所需的禮樂。
同時,他們還得培訓參加獻俘儀式的俘虜,免得俘虜們出了什麼岔子。
如果獻俘儀式出現問題,最先受苛責的必是禮儀院。
好在禮儀院知院李維,本身便是遍覽群書的大家,十歲,能詠古樂府、誦史詩百餘篇,尚未及冠,就能遍讀九經,儘通其義。
論儒學造詣,李維絲毫不輸後周時期的大儒張昭。
少頃。
晨光微熹,現場的搭建工作也迎來了尾聲,沒過多久,朝中文武百官便相繼來到宣德門前。
按照獻俘禮,朝中文武百官及諸方使節當一如大朝會時的班序,分立東西二班。
然後,由樞密院長官或者次官,立於中間,站在樞密院正副使身後的便是參與獻俘的將校官。
站在將校官之後的便是俘虜。
各班次就緒後,天子以常服從內東門而出,諸官依次迎駕,最終,天子升禦座,與樓下百官正式見麵。
百官橫行向北,三拜天子,由宰相引領百官上奏‘聖躬萬福’,如此反複三次,禮畢。
百官歸位,獻俘儀式正式開始。
其後,由翰林學士立於城樓南麵,宣昭此次戰事勝利,以及被俘人員的身份、罪責等。
此謂,昭告天下之意。
既能宣示大宋武德充沛,又能震懾宵小。
宣詔完畢,由樞密院正副使領銜,在禮儀院的引導下,將校官和俘虜先後登場。
並且,天子將會當場給被俘者定罪,或是就刑,或是釋放。
受刑者,當即押送至法場受刑,釋放者則現場三拜謝恩。
至此,獻俘儀式大體結束。
最後,百官稱賀,三拜天子,樞密院奏稱‘禮畢’,百官送彆,天子乘輿回內朝。
其實,若是按照禮儀院的奏請,獻俘儀式還要更加繁複。
經過祭宗廟、宜太社、告武成王廟、師奏凱旋等等一係列的禮儀,最終才會來到宣德門舉行獻俘儀式。
如果按照禮儀院的設計,這一通下來,至少大半天去了。
李傑嫌禮儀太過繁瑣,索性直接跨過前置,一步到位,直接從宣德門開始。
不僅如此,李傑還下詔禮儀院,如果以後仍然舉辦獻俘儀式,當以此次為例。
依照這次的規製來辦,李傑隻需要在宣德門樓上的禦座露麵即可,剩下的事自然有彆人去做。
省心!
並且,這麼做也不會造成什麼惡劣的影響。
獻俘儀式的本質是為了宣揚大宋威儀,隻要大宋一直能夠保持強盛,禮儀簡單一點,也不會影響最終成效。
拳頭大,才是硬道理。
如果拳頭不夠硬,獻俘儀式辦的再怎麼盛大,也無法威懾他人。
天色大亮。
百官皆已就位,諸方使節,也早已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