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朝廷特地派了兩艘蒸汽船,一個向東出發,一個向西出發,最終兩船順利交彙。
鐵一般的事實就在眼前,誰也無法駁斥地圓說。
汴梁。
福寧殿內燈火通明,李傑今日並沒有去其他娘子的寢殿,而是留在福寧殿處置公務。
今年是科舉年,前不久,省試剛剛結束,李傑現在看的便是省試中的優秀答卷
。
二十餘年過去,此時的科舉和過去的科舉,已然是麵目全非。
辭賦雖然仍在考試範疇之內,但辭賦的考評占比僅剩下一成,遠不如新增的格物學。
格物學雖然隻是近十幾年剛剛興起的新學,但如今在科舉考試中,其評比比重僅次於策論。
而今,科舉考試大致分為五個板塊,一為策論,二為經義,三為格物,四為律法,五為辭賦。
其中,辭賦占比最低,如果依照百分製,辭賦大概占十分,剩下的分數中,策論占四十分,格物占二十分,經義占十五分,律法占十五分。
五大板塊中,辭賦僅占十分,甚至連律法都比不過。
上行下效,科舉製度的改革,也讓大宋的教育方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辭賦之學,日益衰微。
畢竟,總比分隻占一成,除了那些愛好辭賦,或者天賦異稟的,其他學子基本不會在辭賦上耗費太多的精力。
毫不誇張的說,和三十年前相比,大宋的詩人、詞人起碼少了一大半。
不過,即便如此,蜀中士子蘇軾仍然是詩壇新星。
儘管最近蘇軾迷戀上了格物學,幾乎沒怎麼發表新作,但每一次發表,仍是精品中的精品。
好巧不巧,今年二十一歲的蘇軾,也參加了省考,並且還取得了極高的評價。
不過,和曆史上不同的是,蘇軾此次應考,並不是從蜀中而來的,早在三年前,蘇軾就從地方州學升到了國子監大學就讀。
蘇軾抵京一年後,其弟蘇轍也順利考入國子監大學。
至於三蘇中的蘇洵,或許是接受不了變化太快的緣故,已然放棄了科舉。
畢竟,他年輕時學的東西和現在考得東西,完全不同。
關於蘇洵的事,李傑也是前不久才知道的,雖然他覺得有點可惜,但是在時代的洪流麵前,個人的得失,卻是無關緊要的。
文章寫得再好,也敵不過艦炮轟鳴。
李傑不認為他做錯了。
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如果不是大力推行格物之學,大宋的國力哪會有今日之強盛?
雖然在最初的時候,李傑稍微開了一點點掛,但到了現在,李傑基本上不怎麼管技術院的研究了。
人,總是該成長的。
該放手時就放手,如果什麼事都要他來做,待到他死後,大宋還怎麼發展?
再強盛的帝國,如果固步自封,最終也隻有覆滅一圖。
活水,新鮮血液,才是關鍵!
蘇軾現在這樣,不也挺好的嗎?
或許,大宋會失去一個文學大師,但多了一個科學家,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翻閱完蘇軾的考卷之後,李傑覺得自己也到了回歸的時候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