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當年由穿越者前輩梁公,在百年大征拓中,所一手創立的天朝-宗藩體係;按照距離遠近和影響控製力的範圍,自然而然的演化成三六九等的區彆。最重要的第一序列,是隸屬沿邊六大都護府的諸侯屛藩。
可以與之類比的,還有海東、扶桑、林邑等一乾,已獻土內附的傳統藩國。其次,是寄付在六大都護府名下,數十個大小都督府所轄製的大大小小臣邦藩屬,既有分封的唐姓諸侯,也有歸化的土族勢力。
最後,才是由唐人後裔在遙遠的域外之土;所建起來的一係列城邦屬國,雖然也有藩屬之名;但實際上的影響和控製力就鞭長莫及。通常更多是通過沿襲了上百年的宗藩-朝貢製度,進行羈縻和間接影響。
作為矽霜王朝/大月氏國的故地,吐火羅國則源自南下入侵的,遊牧民族嚈噠人(白匈奴)後裔與大月氏遺民;所構成的半遊牧半定居國家。因此當初,雖然有世襲的國王/葉護,但更像鬆散部落聯盟共主。
在西突厥汗國崛起之後,吐火羅的王統也就落入了,西突厥王庭的阿史那氏分支手中。又經過了西突厥內部的諸多分裂聚合,再度獨立出來之後;當地已經混雜了諸多不同源流的族群、部落,以及城主。
因此當大唐的影響力,隨著被征服西突厥各部的腳步,拓展到了吐火羅之地後;也順勢在此建立起大月氏都督府,及下轄二十四州的名目,封其君長為都督,酋首為刺史、將軍;就此納入中土朝貢體係。
自武德、貞觀年間,一直朝貢到了開元、天寶;但當地的格局並未因此改變多少,直到梁公開啟了漫漫西征。作為大唐王師進入五方天竺之一,北天竺的必經之地,吐火羅國也受到了梁公的整頓和經營。
不但以勞死數萬戰俘和叛亂部眾為代價,重修了四通八達的道路和驛站、哨壘、烽燧;還在吐火羅各地修築了,大量的軍城鎮戍;就地編戶齊民,招徠流亡屯墾;以為後續征服五方天竺的轉運輸送所需。
因此,隨著大唐征拓五方天竺的戰果累累,大量本地的部落子弟,城鎮貧民,也爭相加入到南下的城傍、義從序列;成為了大唐在天竺世代征戰不休的馬前卒。也變相瓦解了,那些土族貴人頭領的統治。
因此,在一次次自下而上的嘩變衝擊,以及輕而易舉被撲滅的叛亂之後。殘存下來的吐火羅貴族/酋首們,也基本被馴化和順服。要麼就此分散領地和家業,以朝見天子為名護送前往長安做一個安樂寓公。
要麼,就是帶著家族成員和核心部眾,離開貧瘠的故土。南下征戰如火如荼的五方天竺,用刀兵與血火重新開拓進取;成為大唐在當地攻滅的列國廢墟中,扶持起來的城主、邦君等新興的從屬勢力之一。
而他們留下的空白,則被來自河中、安西各地的移民、部帳所填補;也帶來東土先進的農耕、放牧、鑄造技藝和優良物種。曆經百年經營和發展,才形成現今吐火羅/大月氏都督府,二十四州諸侯的格局。
而且,相對被視為苦寒貧瘠之地的過往,如今隨著五方天竺的逐漸平定,大量財富與人口、物產,往來於天竺與東土唐之間;作為傳統絲路的重要支線,吐火羅也受益良多,形成了好些繁茂的商業城邑。
因此,曆經許多代人的演變之後;除了在長安遙領的大月氏都督,還是當初引兵勤王、赴難中原的葉護血脈之外;吐火羅故地的整個中上層,幾乎都被換了一遍。但也多少埋下後續的一係列爭端的根源。
這次發生繼承變亂的,就是橫跨二十四州的漢樓州和佛敵州、盤越州之間,一個本地大諸侯藍氏的領地。藍氏祖上源自河中,已定居化的烏古斯突厥彆種;世代生聚的藍氏城,曾是漢代古國大夏的故都;
直到百年前的大征拓,隨軍舉族遷徙到吐火羅。又在平定當地土族、蠻夷和征戰天竺中出了大力。遂以故城為姓氏,受國朝冊封為烏濕波候。當地人稱之為藍候國,號稱地廣千裡,城邑數十、控弦數萬。
事實上,作為吐火羅當地屈指可數的諸侯/大藩之一,藍氏不但在兩京的宗藩院,擁有中環代議的一席之地;在京師大學和安西大學堂,同樣擁有一乾求學的子弟。在朔望日的大朝上,也是站在殿內之序。
當然了,對於這種程度外域藩屬的內亂,也不可能坐等萬裡之遙的長安、洛都朝廷,直接進行裁定或給出處置意見;作為安西都護府本身,就擁有某種臨機處斷的權益。但在通常情況下不會輕易的介入。
而是會先觀望上一段時間,以為調查內亂和衝突的各方,是否存在違背宗藩體係和朝貢製度的傾向。包括但不限於叛離自立、僭稱尊號;以夷代夏,雀占鳩巢;破壞禮法,毀棄教化等一係列的悖逆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