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你麵前的是,少年舉人、進士、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兼中極殿大學士,左柱國、太傅、太師兼太子太師。】
【最偉大的改革家、政治家張太嶽,張居正是也。】
此時彈幕彈出。
“這頭銜,比我的命都長。”
“我非相,乃攝也。”
“張居正,中學曆史書中釘子戶第一人!”
“大明攪拌機,我知道!”
天幕中出現了紫禁城的紅色圍牆,和一身紅袍的張居正。
而各朝古人早已被這麼長的頭銜震驚。
“這都是一個人?!”
各朝古人仿佛已經看到了張居正由科舉致仕,再一步步走向權力巔峰。
【張居正到底有多聰明呢?】
【我們都熟悉《範進中舉》的故事。】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秀才、舉人和進士三個等級,其中,考上舉人的難度最大。】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範進一旦中舉,就相當於是從一位普通百姓變成了一個地方的主要決策者。】
【舉人的身份不等同於學曆,不同於考公,它代表的是社會地位和絕對權力。】
【這就是明朝舉人的含金量。】
【範進中舉的年齡是在54歲,那麼張居正呢?】
【是在16歲。】
此時彈幕彈出。
“其實張居正應該13歲就能考上舉人,是湖廣巡撫怕他仕途太順,經不起磨礪,故意打壓他。”
“難怪範進中舉了會發瘋,換我我也會發瘋。”
各朝讀書人此刻都是一臉震驚。
“十六歲中舉?!”
“不,不,是十三歲!”
“這是神童在世啊!”
科舉的難度,可是經過了華夏後人的認證,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十三歲的舉人,這含金量!
可想而知,張居正的未來,必定不可估量!
此刻,文徵明不禁一怔。
他也算是名滿江南的才子。
同為明朝人,為何他的科舉之路卻如此坎坷多舛!
近三十年的歲月蹉跎,他九次赴金陵參加鄉試,卻屢屢落榜,無功而返。
他已記不清是在哪一次考試中,遇上了與他同齡且第一次參加鄉試的唐寅。
那次鄉試,唐寅一舉奪魁,成為解元,春風得意。
他好不羨慕!
而他,每每從蘇州到金陵參加鄉試,滿懷期待,最終卻隻能空手而歸,滿心落寞。
儘管考試雖然失利,但是生活還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