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類的思維習慣,一般人總是認為宇宙和地球恒定不變,宇宙和地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但是現代天文知識表明,物質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始終,有誕生也有滅亡,同時任何事物在存在過程中都要經曆無數非常猛烈的變化。物質世界任何事物都在生長、興旺、衰敗和滅亡的自然循環不斷運行,,其實我們知道生命產生條件、環境、本質和內因已經足夠,我們再去深挖物質和生命的本源和已經毫無意義。
從以上章節的論述中,我們知道物質和生命產生的依據是自然法則、自然規律、基因作用、靈魂作用等精神要素。人類文明的本質就是認識,並利用這些精神要素去完善自我,改造世界,最終實現安全、保障、自由、快樂和永生的過程。因此我們去挖掘和發現人類文明的和策源地顯得意義非凡。
古氣候學科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時間跨度裡地球的氣候一直在經曆著激烈變化,也許這些變化於宇宙、太陽係和地球等天體運行有關,其中冰河期和溫暖期交替出現引發地球氣候和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從而導致地球生物的死亡和重生。
在冰河期裡,地球非常寒冷和乾燥,地球表麵的大部分水被凝固在地球南北兩極和高原地區,形成麵積廣大而厚實的永久性保存的冰蓋,很多動植物生活在溫暖和炎熱地區因寒冷和乾燥而死亡,同時寒冷和乾燥導致一些沒有被冰層覆蓋的地區荒漠化,因此在自然災害中存活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
地球末次冰河期是通過科學測定的在地球上發生的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河期,它開始於大約115000年前,結束於距今15000年前,它完全結束於距今11000年前。
在末次冰河期期間,地球比現在寒冷得多,地球兩極及高原地區形成了範圍非常廣泛的冰蓋,在末次冰河期巔峰時期,在北半球冰蓋覆蓋了北美大陸、歐亞大陸等北緯30度線以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伊朗高原等偏北高原地區。
根據古氣候學和古地質學的研究成果反映,如今地球的平均氣溫大約是14攝氏度,而在末次冰河期全球溫度比現在的溫度低了6攝氏度,隻有8攝氏度左右。普通人對地球溫度變化沒有直接感覺,但在末次冰河期地球溫度的降低,直接導致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被堅硬而常年不融化的冰雪覆蓋,地球南北半球30緯度以上高緯度地區皆為永久性冰蓋區,30緯度至15緯度區位常年處於氣候寒冷,經常風雪飄零的溫帶區。隻有南北15度緯線包括的赤道地區為比較適合動植物生長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同時,地球溫度降低導致地球上的大部分的水都被封存在冰蓋中,從而導致地球環境變得非常乾燥,在地球的大部分表麵被冰雪覆蓋,沒有被冰雪覆蓋的地區成為極度乾旱的荒地和沙漠,隻有靠近冰河期河流區域、氣候稍微溫暖的地區才有可能出現少量的濕地、森林和草原。
由於地球上大量的水被兩極和高原冰蓋鎖定,因此導致地球海平麵降低。根據科學家測定,在末次冰河期的強盛期,當時的海平麵比現在的海平麵低133米,在末次冰河期全程,它的海平麵也比現在低70米至150米。因此在末次冰河期裡,如中國南海、印度尼西亞群島海域、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淺海區域都變成了陸地。
由於自然環境的深刻惡化,導致很多動物逃離冰蓋地區,全球的動物都向當時的溫帶地區、亞熱帶和熱帶等適合生存的地區遷徙。因此如長毛象、猛獁象、乳齒象、劍齒貓、地懶、北極熊、海豹、企鵝等高寒極地動物,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初期,它們大量遷徙到溫暖的南方地區;駱駝、馬、驢、牛、羊等機動性很高的動物更是成群結隊湧向冰河期的溫暖地區。
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初期,人類也跟隨那些感覺靈敏的動物遷徙到冰河期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當然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初期,那些沒有能遷徙到溫暖地區的動植物,它們肯定被寒冷和乾旱的氣候滅絕了。
在哺乳動物中,人類自然生存能力相對較差,人類不是凶猛的肉食類動物,因此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非常有限,人類隻能在忍受猛禽危險的情況下,通過采集、漁獵和狩獵等方式獲得食物。同時,人類麵對大自然的先天感知能力很差,人類對地球環境的變化感覺非常遲鈍,因此人類隻能通過觀察其他生物的變化和行為,來感知自然環境的變化,彌補人類先天能力的不足;同時,人類是少毛動物,人類的天然耐寒能力比其他多毛哺乳動物差很多,因此人類首先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掌握了利用衣物和火保暖和禦寒的本領,當然人類跟隨動物遷徙也是人類最早認識和掌握的生存本領。
在末次冰河期初期,由於海平麵下降,很多淺海區變成了冰河期的新陸地。
根據地理學的知識得知,地球上最大淺海區是中國南海(平均深度是1212米,最大深度為5559米)、印度尼西亞內海及大陸架海域(平均水深為2694米,最大深度為6563米)、印度洋周邊大陸架及淺海區(大洋平均深度為3890米,最大深度為7455米),因此在冰河期強盛時期中國南海、印度尼西亞海域、菲律賓海域、澳大利亞、印度洋等地區連接城一個新大陸。
在末次冰河期,中國大陸、中國南海與印度尼西亞群島和菲律賓群島,以及澳大利亞組成一個非常緊密的新大陸,同時這個新大陸與印度南亞次大陸及新印度洋大陸連成一片,並與非洲大陸連接,也許印度洋底部的在深海地區形成了一些麵積較小的鹹水湖泊,以及麵積廣泛的淤泥區。
當然,在末次冰河期地中海(平均深度約為1600米,最深處達4594米)、大西洋(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9219米)已經基本乾枯,也許這個地區還剩下一些較小的鹹水湖泊,以地中海連接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最淺處隻有275米,最深處為120米)已經成為陸地,黑海變成了常年被冰層覆蓋的內陸海。
在末次冰河期,白令海峽(平均深度約為1600米,最深處達4594米)已經成為陸橋,因此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形成陸地連接。
在寒冷而乾燥的末次冰河期初期,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區並不多,由於淺海區形成的新大陸鹽堿化和淤泥化非常嚴重,這些新大陸缺少動植物生存和發展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因此這些新大陸在漫長的冰河期初期並不適合人類和動植物生存,在冰河期中後期,新大陸的環境得到自然改善後,這些新大陸才成為動植物和人類生存的樂園。
根據科學家對地球地質的全麵分析和考察,由於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差,獲取食物的能力也很差,因此在末次冰河期裡,人類隻能生活在動植物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冰河期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而這個地區隻能是,亞洲東部的中國大陸南部、中國南海、中南半島南部(即今越南、柬埔寨、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半島)、東南亞(即印度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群島、天平洋東南群島、澳大利亞等),以及印度次大陸南端、斯裡蘭卡、阿拉伯半島南端、非洲大陸中部在南北15度緯線包括的區域、美洲大陸在在南北15度緯線包括的區域等地區。在末次冰河期裡,隻有這些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和自然環境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根據考古學研究的成果,在末次冰河期,中國大陸南部、中國南海、中南半島南部(即今越南、柬埔寨、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半島)、東南亞(即印度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群島、天平洋東南群島、澳大利亞等)等地區(我們稱這個地區為亞洲東南人類文明中心區,簡稱人類文明中心區),是末次冰河期自然環境最好,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地球上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區域。同時,考古學和人類學家在該地區發現了大量古人類的骨骼化石及活動痕跡。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東南亞和南亞次大陸等組成地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區,是現代智人誕生和成長的搖籃和家園,是人類文明誕生的搖籃和發展策源地。
目前科學研究仍然不能解釋,在距今115萬年前,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初期,地球的氣候和環境的變化是否突然?是否猛烈?我們知道,在氣候和環境突然變化時,絕大多數動物應該來不及反應就被餓死和凍死!隻有能夠感知氣候及環境變化預兆的飛禽走獸,才能逃到溫暖的赤道地區,人類並不屬於對氣候和環境變化感知敏銳的動物,因此很多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類應該在冰河期初期被凍死和餓死了。在冰河期存活下來的人類,隻能是那些生活在地球赤道地區及靠近赤道地區的人類。因此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後,幸存下來的人類不多,根據科學家測算,在末次冰河期初期人類直接祖先即智人的總數不會超過三千人,這些智人基本上生活在亞洲東南人類文明中心區。
根據古氣候學和古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在末次冰河期非洲大陸除了河流地區和某些沿海地區之外,非洲大陸的內陸地區及北部地區都非常乾燥,這些地區荒漠化非常嚴重,因此當時生活在非洲大陸上的人類,他們的生存環境非常艱難,他們依靠采集及狩獵勉強維持生活,因此在末次冰河期初期非洲地區的人口非常稀少。
在末次冰河期初中期,由於印度洋底部基本大陸化海底泥漿和湖泊,以及茫茫無際的新大陸荒涼區的阻隔,使得非洲人類與亞洲東南人類文明中心區交流和往來非常有限,各自保持自己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