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據忍不住在心中腹誹,
誰像你一樣吃喝玩樂樣樣精通?
小熊拍了拍手上的灰,回答道,“孩兒想打,是因為必須要打...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打,此仗短時間內,恐怕看不出什麼益處,但時間久了,就會有人看明白了。”
劉據記憶中那些老美的電影,經常有那種為救一個人,不惜又賠進去一群人的內容,細想一下,那就是老美要傳達給所有人的信號,
並且不斷用這種行為,加深這個印象,
眼下還在公元前,大漢在世界範圍的統治力可謂是斷檔的存在,並且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這一仗,就是要打出民族自信,
光是漢軍強、國力強還不夠,更要精神強韌!
劉徹深望了熊兒一眼,
“你這下是真類朕了。”
此言不虛,因為劉徹早就看到了這裡。
如果精神不強,就算國力再強、戰力再強,不過是空中樓閣,一揮手就沒了,
在曆史中,太子據仁慈,屢屢勸諫劉徹,不要耗費國力,應與民休息,同匈奴以和為主,氣得劉徹當著衛子夫的麵嗬斥道“子不類朕!”
說實話,曆史上的劉據,看似仁慈,實則太小家子氣了,並且,他也全沒有劉徹十分之一的視野高度。
從純政治的角度而言,
曆史上的劉據,就應該全力支持打匈奴,他的外戚是衛青、霍去病,這可都是武將啊!
武將不打仗如何積累戰功?他們不積累戰功,太子據如何坐得穩?
而且,他應看出,父皇把滅胡看作是頭等大事,你還隻是太子,就與皇帝的大政方針背道而馳,以後登基了,不得把劉徹的功績全推翻啊?
劉徹能容忍這種事嗎?
從家國的角度而言,
漢匈之間是生存之戰,沒有任何調和的餘地,想用道義勸匈奴不來襲邊,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匈奴不搶掠,他們就要餓死凍死,
“與匈奴以和為主,”
曆史上身為太子的劉據更不該說這話,劉徹征匈,是要打出自信,幫著漢人長出脊梁,
這是個需要不斷錘煉的過程,也就是說,從劉徹開始,之後的每一場對外戰爭都要打!這才有了之後的李廣利征大宛!
劉徹不征大宛,那匈奴就是白打!
征了大宛,匈奴才不白打!
若之後把皇位交給劉據,劉據反而主和了,那就等於說是,劉徹辛苦打出來的存檔,兒子全不要了!
之前的一切,就全白費工夫了!
所以,劉徹喊出那一句“子不類朕”時是深深的失望,
不過,之後的巫蠱與太子據沒什麼關係,或者說,正是劉徹心裡早就對太子據失望,太子據才能活那麼久,
不然,以劉徹對權力的**,太子據又表現的很厲害,衛霍一死,就得準備乾掉太子據了。
以那個劉據的性格,完全不是劉徹的對手,起兵之後,就殺了個江充,這等於是把拎著腦袋支持他的人全害了。
“爹,我一開始也沒拿定主意,後來我就想著,要是您該怎麼辦?您的話,肯定不受這氣啊!孩兒也就拍定主意了!
老子英雄兒好漢,孩兒也打!”
劉據一溜小馬屁,給劉徹拍的嘴角都壓不住了,哪怕心裡門清,熊兒看到班興來信,第一時間就是要打了,
但被熊兒神吹了一圈後,劉徹還是心中暗爽,
“熊兒,也就你配和爹說說話了,旁人都太蠢,跟他們說話費勁!”
“天下英雄,唯有父皇與孩兒。”
“哈哈哈哈!”劉徹笑得胡子亂顫,“你彆說!還真是!”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