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度田?!”
三人又是異口同聲問道。
“是啊,度田,朕給你們找的這件事可以吧。”
劉據眼帶笑意。
他早就有度田的打算,而且有此想法,不是一天兩天了,若劉據記得沒錯,在古代曆史上應該隻有一次製度化的度田。
隻有朱元璋做到了。
規天下田,製天下人口,做魚鱗圖冊和黃冊,朱元璋這才算是徹徹底底重新度了一遍全天下的土地。
其他皇帝做不成,朱元璋卻能做到此事,根源在於朱元璋的出身,
泥腿子。
光武帝劉秀度田半途而廢,是因為支持他的均是世家大族的勢力,劉秀隻是代言人,並非是世人想象中無所不能的皇帝,他同樣會被權力掣肘,
世家大族幫助你重新奪回了大漢社稷,你轉頭又把刀衝向他們,人家正要享受勝利果實,你突然翻臉,他們肯定沒辦法接受啊。
李世民的情況也和劉秀差不多,他們受到大族的支持上位,就必須要考慮到大族的利益。
隻有像朱元璋這般完全從土裡長出來的皇帝,才有度田的魄力和能力。
侍中竇富也為大族出身,不單單是大族,更是全天下最大的竇家,一想聖上對大族的頻繁打擊,再聽到度田,竇富反而不意外了。
王賀還在遲疑。
蘇行丞已開口:“陛下,我們能做!”
聞言,王賀苦著臉,
得!
自己說了不算啊!
衛律:“蘇行丞,我們真能做嗎?”
蘇武瞪了衛律一眼,衛律立馬蔫了。
劉據想找一個部門來度田,這個部門不僅要有權利,最好還是獨立的,不會與其他官署產生太多聯係,不然的話,一做事都是熟人來求情,這田還如何度啊?
大鴻臚寺是最好的選擇。
在張騫通西域前,大鴻臚寺就是邊緣部門,一直到現在,都處境尷尬。
身邊一起長大的夥伴,都已開始建設大漢,唯獨自己除了大宛通使之事外毫無技術,想到這兒,蘇武眼神堅定,
“陛下,我們能做!”
蘇武太想做事了!
他也最適合去做度田!
能度田的人,必須要剛正不阿,眼裡容不得一點沙子,甚至可以說是不近人情,隻有這種人,才能把事情做好。
而度田也是改革田製前最重要的一步!
連整個大漢天下的良田有幾數都不知,要如何土地國有?不過是無源之水罷了。
隻是度田確實需要剛正如劍的人,但不能隻有剛正如劍的人,劉據視線在衛律和王賀身上各停留了一會兒,再看向蘇武,語氣微微不滿道,
“就算能做,也是應大鴻臚來告訴朕。”
蘇武立刻驚醒。
自己太過急切,竟忘了自己有個頂頭上司,在官場上,越級可是禁忌啊!
就算是答應,也應該是田千秋答應下來。
劉據知道蘇武念頭不壞,沒有擠兌田千秋的意思,蘇武就是個直人,可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並不是看你如何想得,而是看你如何做得,蘇武做錯了,劉據定然會敲打,
“陛下,是微臣僭越了!”
“下次不要再犯。”
“是。”
蘇武愈發恭敬。
像蘇武、海瑞這種人,不吃軟,也不吃硬,唯獨吃一個正字。
劉據做的事正,定可以讓他們服氣。
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辦法能用這等人才。
對蘇武的敲打,不僅讓蘇武正念,聽在旁人處也是如雷貫耳,竇富表情嚴肅,
他知道陛下和蘇武是什麼關係,但哪怕關係再近,隻要壞了規矩,陛下也會責罰,
一碗水端平,周圍人都看在眼裡。
正是如此種種細節,才讓人才彙聚在劉據麾下,心甘情願的為之效力。
“去把田中秋叫來吧。”
“是,陛下。”
竇富領命,抬腳去傳大鴻臚田千秋。
沒一會兒田千秋就被帶進宮內,甚至給旁人一種錯覺,好像竇富前腳剛出去,後腳人就被帶來了,看著田千秋衣冠整齊的模樣,眾人心中升起敬佩之情,
到底人家是領導呢。
“臣拜見陛下!”
田千秋頓首行禮。
“你的人來找朕,說對大鴻臚寺分出的地不滿意,又覺得朕不重視大鴻臚寺,你看呢?”
衛律下意識想要開口,被王賀用眼神製止,
“陛下此言差矣,”田千秋道,“三公九卿,王之屬也,大漢官員俱食君祿,並沒有微臣的人,臣等儘是陛下的人,至於他們”
田千秋眼神掃過蘇武、王賀、衛律。
此事田千秋知道,但他是傾向於不來找陛下告狀的,此三人瞞著田千秋還是來了,所以,現在心虛得很,田千秋目光所及處,三位大鴻臚官員紛紛低下頭,不敢與田千秋對視,
“他們今日前來,是微臣授意的,也是微臣之願,考成法當前,唯獨大鴻臚寺官員績效平平,年年皆是如此,臣等不能為陛下儘忠,心之切矣!”
蘇武、衛律、王賀三人向田千秋投去感動的目光,田千秋老成持重,平日裡雖看著沒做什麼事,但其實默默付出很多,
最重要的是,身為大鴻臚寺的一把手,他肩負著責任,一旦出了事,陛下不會找老二蘇武,更不會找什麼衛律、王賀,隻會責罰田千秋。
領導,並不是人人都能當的。
田千秋必須回護下屬。
田千秋的回答讓劉據滿意,劉據手下俱是激進的臣子,像田千秋這般穩重又能獨當一麵的官員很稀有。
所以,劉據不再對蘇武等人的事做文章,
“朕有事要交給你們做。”
田千秋不悲不喜,
“是,陛下。”
又在心中暗道,
唉,定是苦差事啊,真有好事哪裡輪得到大鴻臚寺?
田千秋道行高,他早看出來了,大鴻臚寺的問題並非來自於某個人,而是來自於製度,
古代對外的行政機構一直缺失,清朝末年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外國列強就提出一個要求,要清朝專門開一個負責對外事務的部門,
在此之前,古代專製王朝可沒有這個,中華隻當周圍藩國是小弟,關係好就朝貢,關係不好就開戰,策略簡單粗暴,
在列強的壓力下,清朝沒辦法,隻能成立個總理衙門,諷刺的是,總理衙門的主要任務是跟進一係列的不平等條約。
大鴻臚寺的存在也很是尷尬。
中原農耕國家的特點,地不動人不動,這就注定對外的交往要消極些。
海貿一開,意味著大鴻臚寺要承擔更多的對外事務。
隻不過,被分散的太零碎了。
“大鴻臚寺度田去吧,不光是中原土地,開拓出去的土地也都要度量一遍,此事能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