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初審查冤假錯案,砍掉了不少人頭,導致大多數參與大考的人,都不識字。/P
偶爾有識字的人,也是認不全字。/P
故而這一場大考,宗良安頓了不少識文斷字的小廝,考生則站在小廝的身後,將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通過口頭傳述,再由小廝落筆。/P
為了確保絕對公平,考生們說出來的一些詞不達意的土話,也由小廝儘數落在考卷上。/P
故而這一次大考選材,沒有一個發現一個略有文采的人。/P
且最後宗良和孟懷閱卷時,更是找了幾個秋水郡上了年紀的老人,讓他們幫忙解釋一番卷子上某些土話的具體含義。/P
黃平等六人的學問水準,撐破天就是與恒昌書院裡七八歲的學子差不多,且這還是他們有一些閱曆與年紀的加持之下,才能到達恒昌書院七八歲學子的水準。/P
柳青華對此,到也沒有失望。/P
隻能怪柳青華一開始的設想過於美好,以為在秋水郡內展開一次大考,說不準還能冒出來一兩個麒麟之才。/P
顯然,這個美好的幻想,也隻能是幻想。/P
當想要讓一個地方徹底改天換地,卻發覺這個地方沒有一個民智開啟的人,無疑是令人頭疼的,好在恒昌宗近些年來,在教化民風一事上,還算是有些經驗可以借鑒,否則那真就是兩眼一抹黑,啥也看不見。/P
在建設恒昌書院之前,還得找來幾個教書先生,還得教會秋水郡本土官員讀書寫字一事,此舉就連柳青華自己都覺得有些滑稽。/P
沒有辦法,越是貧窮的人,越是被壓製的人,慢慢的就會被消磨掉血性與靈氣,為了生存,遺忘掉自己的尊嚴與信仰。/P
想要重新煥發出秋水郡血脈的生機,絕非短時間內可做到,至少也需要兩代人,才能徹底擺脫過往的精神風貌。/P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