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那少室山一戰後,少林寺雖憑借掃地僧,繼續維持住了其十幾載的武林尊崇地位~
然而,眾人心中皆明了,此絕非長久之計。
那一戰,少林寺在組織架構上的諸多弊端已然充分暴露——
如今的中原武林,內卷之勢如熊熊烈火,愈演愈烈~
少林寺若想在這樣的江湖中繼續屹立不倒,若想確保武僧一係後繼有人,變革勢在必行!
於是,寺中眾高僧經過多番商討,毅然做出重大決定——
取消方丈對達摩堂與羅漢堂首座的最終定奪權,取而代之的是比武定奪~
誰能在比武中奪魁,誰就將成為首座人選,從而肩負起引領堂中眾僧,提升少林武學境界的重任。
然而,即便是看似隻憑真才實學的比武,也不免仍可能存在貓膩~
畢竟,人心難測,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麵前,難保不會有人動歪心思。
於是,全寺上下接下來花了巨大的精力去完善和改進比武製度~
從而確保沒有真正實力的人在比武大會中沒有可操作的空間。
在少林寺的不懈努力下,比武製度逐漸完善,如同一座堅固的堡壘,守護著公平與正義~
使得每一位武僧都明白,比武大會將是一場真正實力的較量~
隻要你修煉好真本事,便能在這場盛會中脫穎而出,而不用去琢磨那些虛頭巴腦的歪心思。
這武僧比武製度具體是——
以達摩堂為主,羅漢堂為副~
達摩堂每四年舉行一次盛大的達摩堂首座比武推選大會;
中間穿插一次羅漢堂首座比武推選大會。
達摩堂首座,代表著少林寺所能展示的最高戰力,又鑒於上兩堂的首座不能由同一個武僧兼任~
所以一旦武僧在達摩堂大會比武中憑借卓越實力推選為達摩堂首座,那麼在兩年之後,便無需再參與到羅漢堂大會的比武。
為了保證那些真正具備實力的武僧,不會因為先期陷入苦戰而導致消耗過多功力,最終被他人撿漏~
於是,兩首座的比武大會果斷排除了車輪戰和搶擂守擂的模式,而是采用了32強一對一淘汰賽製——
如此一來,便能儘量確保每一位選手在進入下一輪淘汰賽前,所遇到的對手數量相同,所消耗的功力也大致相當。
然而,新的問題又擺在眼前——
雖說少林寺的武僧中高手如雲,但這些高手之間的實力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彆~
倘若讓最頂尖的高手們在初始淘汰賽中過早相遇——
那不僅會讓那些實力稍低的武僧幸運地躲開強者而進入下一輪~
而且這些最頂尖的高手們也可能因為消耗了過多功力或者受傷,從而讓其下一輪的對手撿了大便宜。
為了避免這種強者提前交鋒的局麵,少林寺組委會精心采用了賽前確認種子的製度——
其中,1、2號種子分列在比武的上下半區;
3號種子分在下半區、4號種子分在上半區;
5號種子分在上半區、6號種子分在下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