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天氣寒冷,許多淘金地帶,往往在二三米以下就有“凍土層”,也叫老凍或者老層。
這樣的地段,就算不凍,也邦邦硬,極難挖掘。
有經驗的淘金老把頭,往往用火攻。
淘金行裡,用火攻叫用火“漚”,就是指長時間用火來燒烤的意思。
漚金主要靠煙,通過熱漚來驅化老層。
所以漚金的柴火,不能用木頭,木頭很快就著完了,起不到作用。
“去,多割一些剌剌秧,漚。”老胡一揮手,示意金工們乾活。
剌剌秧,是一種草本纏藤植物,一般長在荒地、溝塘子比較多。
其莖葉上有倒刺,不小心被刮一下子,老疼了,火辣辣的。
這種東西不咋起火頭,是淘金行裡用來漚金的最佳手段。
金工們一聽,立刻拿著工具就在附近割剌剌秧。
老胡跳進了碃裡,把金工們割回來的剌剌秧碼在碃的底部。
彆小看了碼剌剌秧,這活也是相當有技術的,碼的時候要打花垛。
這樣點燃之後光生煙,不起火頭,漚勁兒大,時間長。
什麼老凍層,也扛不住這種煙的串法。
等剌剌秧碼好了點燃,就見到各處隻冒青煙,不起火。
金工裡也有一些老把式,一看這冒煙的架勢就知道,老胡這技術沒得挑。
碃地下的剌剌秧要燒一宿,眾人也沒必要在這眼巴兒眼兒的瞅著。
於是大櫃和把頭一聲令下,都回大房子休息去。
碃裡的煙直冒了一宿,第二天大家夥兒過來的時候,碃底還有紅堂堂的火,卻一點火苗都不起。
眾人佩服不已,紛紛向老胡豎起大拇指,“這活可真不是一般人能乾的,大把頭果然有兩下子。”
“大把頭,你看看這碃底子,怎麼樣?”有人指著裡頭,問道。
老胡往碃裡掃了眼,笑道,“卡拉(石頭)放扁,離沙子還遠呢。”
眾人不服氣,拿著工具繼續往下刨,又刨了丈許深,這時候見到地下的石頭起楞。
老胡瞅了一眼,點點頭,“卡拉不放扁,這回離沙子不遠了。”
果然,沒多會兒,碃底子就挖出了沙子來。
“卡拉分公母,打開後看石頭屁股大,這是母子。兩頭一般粗的,那是公子。
母子屁股衝一頭,就說明以前地下水的流向奔後頭,這兒準有金子。
如果在橫溝按碃,卡拉壯,不知水的流向,不好判斷金子有沒有。
所以開碃找母卡拉,金子大把抓。”老胡一邊指揮著眾人乾活,一邊給眾人講解。
大家夥兒聽了老胡的話,佩服極了。
碃底子見了沙子,再按照老胡的指點,沿著金線橫著挖。
將挖出來的礦砂,用大筐抬到溜槽上,引水衝洗。
溜槽子是一種鐵板製成的長條工具,上邊開鑿出密密麻麻的小孔。
溜槽順山坡按一定角度傾斜放置,在鐵溜槽下頭再放置木溜槽,木溜槽上有格子。
礦砂經過兩段溜槽後,金末沉底,泥沙就被水衝走了。
經過溜槽粗選後的礦砂,再用金簸箕進行精選,就可以得到金砂了。
有經驗的淘金人,從礦砂的顏色、味道,以及礦物組成等幾個方麵來鑒彆礦砂的性質。
“赤最上、黃次之、青又次之,白黑為下。”這是通過顏色來辨彆礦砂的不同成分和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