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琳琅沒法說皇帝找她的真相,看在彆人眼裡,那就是琳琅不願意說她怎麼一直得寵的。
不過對琳琅沒跟她們說得寵原因,她們倒也不意外,畢竟誰會將自己得寵的方法,跟彆人說啊。
除了有些人跑來問琳琅是怎麼能一直得寵,還有的人放流言,說琳琅是精怪變的,善迷惑皇帝,要不然怎麼年紀這麼大了,怎麼可能還能讓皇帝寵愛她。
當然了,這種流言,要是隨便傳傳也就罷了,皇帝一笑置之。
要是還敢動員前朝大臣,諫請皇帝誅了琳琅這個妖妃,皇帝一旦被煩到了,又或者諫請的人太多,欲挾勢逼皇帝殺琳琅,影響了皇帝的利益,皇帝是肯定會找出這個人,然後治對方一個後宮乾政之罪的,要是她們讓皇子傳的,那就治一個結黨營私之罪——皇子明麵上,是不能跟哪個大臣走到一起的,可以暗中找支持者,但明麵上絕對不可以,曆代皇帝最忌諱大臣們結交重臣。
皇帝不下狠手不行啊,再這樣傳下去,皇帝知道,為了除掉琳琅這個最得寵的、將來皇子最有可能當皇帝的人,這些各個皇子的支持者,肯定會聯合起來,一起死諫的。
皇帝不能讓朝中形成這樣的大勢,他不願意,就扣他一個寵愛妖妃的帽子,想讓他遺臭史書——這種事是極有可能會發生的,因為有共同利益的人太多了,對方的確會聯合起來,逼他這樣做的,就抱著一個逼諫的人太多,他不敢怎麼著他們的想法,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所以皇帝自然不能讓這種逼諫形成大勢,看有這樣的人冒出來,就要下重手,馬上斬斷萌芽。
冒出來一個殺一個,這樣剩下的人被殺怕了,才不會貿然逼諫這個事。
不得不說,當皇帝其實也是不自由的,當一旦有一定數量的文臣聯合起來,逼皇帝做某個事,皇帝就會很難辦。
因為不同意,這些人很容易就會抱團對抗,讓皇帝想做什麼事都難。
好在隨著皇帝問政的時間推移,琳琅已經將不少中立大臣,推薦到了關鍵位置,所以當有人說要誅奸妃,這些中立大臣就算不反對,但也會保持中立,不會摻和進去,這才讓朝廷沒形成一言堂的情況。
當然了,也有耿直仗義執言的,說孫皇貴妃並無實質性劣跡,算不上奸妃,孫家子弟也不是那種驕縱之輩,不能因皇帝比較寵愛她,就得殺了她,沒這樣的規矩。
第(1/3)頁
第(2/3)頁
說如果皇帝比較寵愛誰,就要殺了,那皇帝還不能有喜歡的人了呢,那做皇帝的人也太慘了吧,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聽的皇帝連連點頭。
的確是這樣啊,這也就是琳琅是他要問政的人,要不是他問政的人,而是他真心喜歡的人呢,難道他真心喜歡一個人,大臣們就要將她殺了?簡直是倒反天罡啊。
這些大臣們說的義正辭嚴,皇帝就不相信他們所有人都不好女色,總有喜歡女色的,總有人有自己喜歡的女子,如果要殺皇帝喜歡的女子,那他就將這些大臣喜歡的女子也殺了,畢竟總不能皇帝不能有喜歡的人,這些勸諫的大臣就可以有,哪有這樣雙標的。
divid='gc1'css='gntent1'script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catch(ex){}/script因著這種那種的緣故,這群後妃和皇子的聯合誅奸妃行動,並沒成功。
不但沒成功,事後皇帝查出來搞這些事的是哪些皇子和後妃,對他們又不免冷落了些,畢竟從這種事就看的出來,這些兒子就不適合當皇帝,他們的母妃也沒資格當太後,畢竟將來的一國太後,要整這些人上去,那宮裡還不知道會烏煙瘴氣成什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