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京城,寧衛民的這些新收編的下屬們,可以說是替他把手裡的棋子都下到了最重要的節點上。
遠在東洋的寧衛民大可以安心坐看國內時局變化,靠這份兒搶占的先機,在不久的將來迎來利益的大豐收。
不過話說回來了,雖然寧衛民做出這些布局的本意還是基於投機的理念,在最廉價的時候,提前搶占優質資源,玩的是以小博大的金錢遊戲。
但因為他多年來在京城諸多的商業領域依次布局和出手乾預,還是給京城許多實體企業,帶來了積極的變化。
哪怕是不經意的,他也促進了京城實體行業的快速發展,給許多平民百姓帶來了改善生活的契機和奔頭。
即使說他是萬家生佛,也並不為過。
比如說,為他提供服裝代工和拉杆旅行箱代工的服務商——媒市街街道服裝廠和隸屬輕工局的京城皮具三廠,如今就和過去大不一樣了。
先說這資不抵債的皮具三廠。
儘管有程誌這個出生於草根,懂得民間疾苦的好廠長。
但因為他是臨危上陣,欠了一屁股賬的皮具三廠的基礎條件太差。
雖然程誌上台後成功扭虧為盈,但靠著四處拉散單,也就是勉強能夠保證給一百多個工人開出工資而已。
至於醫療費想要完全的報銷還做不到,要想還清廠子裡的債務,更是遙遙無期。
如果再考慮到1987年到1988年原材料的價格波動越發劇烈的限製條件。
要是沒有寧衛民發給這個廠子拉杆旅行箱如此豐厚利潤的定單,怕是廠子剛剛顯露的一點改觀之色,也會因為廠子無力抵禦原材料漲價的風險,再度毀於一旦。
不過幸好寧衛民看中了他們。
如今的皮具三廠,因為有了長期訂單,每月都要給寧衛民提供一萬四千多隻的旅行拉杆箱,再加上其他零七八碎的散單,一年的毛利潤已經高達百萬。
扣除廠子運營和生產成本,年淨利潤已經高達六十萬元。
要知道,當初程誌對輕工局下的軍令狀,也不過是一年五萬元的淨利潤。
所以雖然這個一百多人的皮具三廠依舊債務壓身,還不能說是就此走向輝煌。
可衝著這種廠子蒸蒸日上的局麵,長期利潤有了相當保證,職工心氣也高起來,也得說實現翻身基本有望了。
哪怕維持現狀不做改變,隻要再按照現有模式再苦乾一年,這個廠還清所有欠款基本不在話下了。
更何況程誌也不是個小富即安的人,在春節拜訪了寧衛民之後,他就開始招聘工人,打算在1988年把廠子規模從現有一百二十餘人的編製擴大到二百人左右,同時也把產量擴大到每月二萬個旅行箱。
而且這還不算,寧衛民還從中牽線搭橋,幫皮具三廠又爭取到了一筆兩千隻純手工手提箱的代工訂單。
他讓程誌帶領廠裡的技術骨乾仿照自己的路易·威登皮箱試著做了幾個仿品,然後以自己的名義給郵寄到了法國vh的總部,隨附代工價格。
這批樣品果然以高性價比打動了對方,三月中旬,法國vh已經發來了傳真合同,圖紙和具體製作要求。
看在寧衛民的麵子上不但預付款給了一半,時間也給了很寬裕的半年時間。
隻要皮具三廠能準時保證保量按照合同約定如期履行訂單,今後像這種油水足的合作肯定還有後續。
如此一來,完全可以預計1988年皮具三廠的生產和利潤肯定會再上一個台階,實現一個相當可觀數字了。
所以還彆看目前國內的經濟形勢並不算太好,但有了寧衛民帶來的海外訂單,過去一直困擾皮具三廠的各種問題都已經不複存在。
這個向來就不受重視的小廠反而會搖身一變,成為輕工局麾下不可多得的創彙企業呢。
而眼瞅著舊日的包袱即將變成可以持續供血的大錢包,不但輕工局不好再小覷這麼個小廠子,就是介紹這個合作項目的李處也是揚眉吐氣,從中賺到了一份功勞呢。
反過來再看,當初那些還瞧不上寧衛民這筆訂單的那些大廠,現在的日子卻已經不像去年那麼好過了,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對他們的影響更大,那就隻剩下眼紅和後悔了。
至於說到煤市街街道的服裝廠。
由於一開始,這家廠子主要就是為了寧衛民個人注冊的三個服裝品牌服務的。
所以隨著殷悅把服裝專賣店一點點擴張壯大,這家服裝廠的規模和產量也在同步擴大。
到現在為止,殷悅的專賣店在京城各大鬨市已經開了有十家了。
如今又是服裝消費正熱的年代,平均下來,各種不同種類的服裝都算在一起,月銷量要在兩萬多件。
這樣的訂單不但已經足夠街道服裝廠吃飽了,甚至都讓他們吃撐著了。
第(1/3)頁
第(2/3)頁
彆說廠子的毛利從單月平均七八萬塊上漲到了十五萬左右,就是工人的收入和人數也基本翻番。
不過,即便是這三年來,街道服裝廠已經從六十人擴張到了現在的近百人,還是會頻繁出現爆款服裝製作速度趕不上賣速的事兒。
尤其是春節之後,寧衛民的運動服品牌——國風,和皮爾卡頓華夏總公司聯合行動,決定讚助奧運會國內代表團的全部服裝。
這就更等於倒逼著煤市街的街道服裝廠進一步的擴大規模,提升產量。
否則的話到時候奧運廣告效應一旦體現,店裡沒有足夠的貨物去賣,那不是成了服裝廠扯後腿了嘛,怎麼對得起寧衛民這個恩人?
於是,四月中旬,街道服裝廠甚至不惜停工三天,就為了一件事——搬家。
敢情原有的廠址已經不足以支持服裝廠繼續擴張了,所以街道李主任乾脆就把同樣歸屬於街道的布鞋廠與街道服裝廠完成了合並。
這個布鞋廠有六十多人,本身廠區就有將近四百多平米。
而且後邊還挨著一溜兒原本是街道用於堆積查抄物資的空房。
現在當初查抄的物資基本都退還了,這些房子也就空出來了,所以這麼一來,兩處合為一處,麵積就能達到八九百平米。
既可以讓街道服裝廠幫布鞋廠一把,增加設備,開發新品種,改變原本布鞋廠效益低下,庫存積壓的現狀。
同時對服裝廠來說,也有了總共將近八九百平米的廠區,還有額外增加的人手,能夠滿足服裝廠擴大生產的要求。
而服裝廠搬家之後的第二件事,就是人事調整和繼續招聘工人。
這次兩廠合並說的好聽,其實相當於服裝廠吞並布鞋廠,那麼蘇錦作為服裝廠的廠長,肯定還是強勢的一方,一把手的角色。
所以等兩廠合並,他第一個命令,就是縮減了布鞋製作方麵一半人手,組成製鞋車間。
然後把多出來的三十人都分配到了包裝部門。
此外,他還要招聘增加兩個車組,大概是六十餘人的普工。
製衣廠生產車間的生產線,是以“組”作為單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