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青再次出發了。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沒有什麼功利心,也不是為了遊玩而遊玩,純屬體驗大明民情。
就他一個人,身也輕鬆,心也輕鬆。
夏日炎炎,李青卻是身心清爽,步履輕快……
一路向南……
看玉米地,聞稻花香,品味大明鄉土人情。
沒有騎馬,沒有乘船,李青就靠一雙腿,也不刻意趕路,走走,看看,聽聽……
跟田間老漢地頭閒聊,與半大孩子下水摸魚,聽洗衣婦人河邊家長裡短……體驗人間百態。
李青長得好看,說話也好聽,怎麼看都不像壞人,且還多金,一出手就是數十銅板。
這樣的李青,自然招人稀罕,無論男女老幼。
遇上不平事,李青便以溫和的方式平不平,遇上悲苦人家,李青便稍微救濟一下。
窮鄉僻壤的地方,幾兩銀子便能讓一戶人家大大喘上一口氣,甚至能挽救一個家庭。
上次與唐伯虎去的都是頂級富庶之地,這次見到的卻都是底層百姓的生活百態。
李青沒有再看到愛美的婦人,沒有再看到年輕男女追趕潮流,更沒有看到中老年人遛鳥、聽戲的悠閒。
有的隻是婦人洗衣、做飯、帶娃,有的隻是男人麵朝黃土背朝天……
下到十來歲大的孩子,就開始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以為家庭減輕負擔;上到耄耋老人挑水、澆菜,劈柴……
青壯作為家中的頂梁柱,就更不必多說。
越是窮的人家,女娃嫁人就越早,花一樣的年紀就為人婦、為人母,沒有相夫教子的浪費,有的隻是操勞和艱辛。
每個人都好似上緊的發條,不斷釋著‘衝勁兒’,不知疲累……
汗乾衣衫爛,沒有盈餘。
他們很苦。
可他們不覺得,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
他們習慣了……
甚至,他們很滿足這樣的生活。
能吃飽飯,能讓父母妻兒吃飽飯,還有什麼不知足的?
沒有怨天尤人。
他們態度都很積極。
一顆糖果,一件粗布衣裳,一頓餃子……就能讓他們開心起來。
李青心中五味雜陳。
就這,還是大明百餘年的國力上升,真不敢相信,大明之前的元朝,百姓過的又是怎樣的生活。
當然了,這其中也有比較富庶的城鎮,可大多數還是處在貧苦狀態,不至於餓肚子,可也僅限於能吃上飯。
李青逐漸收斂身上的富貴之氣,換上了粗布衣衫,越來越不講究,越來越像一個窮遊的道士。
經常性的付十來個銅板,在農戶人家吃飯,這點錢不至於讓人家改善夥食,基本農戶吃什麼,李青吃什麼。
飯菜怎麼說呢……隻能說能吃。
第(1/3)頁
第(2/3)頁
這期間,李青發現了一個被百姓喜愛的調味品——辣椒。
無論男女老幼,都很喜歡拿辣椒做調味品,這很讓他詫異。
這日,李青在一戶人家吃過飯之後,又給了小孩幾個銅板讓他去買糖,孩子開心了,老人也開心。
李青趁機與那家中老人閒聊。
“老伯,你們這裡人似乎很喜歡吃辣啊?”
李青方言不太標準,連續重複了兩遍,對方才聽懂。
老人露出稀疏的門牙,咧嘴一笑:“莊稼人嘛,都這樣。啥高產種啥,種啥吃啥,吃多了,就膩歪了,小家夥兒嘴饞,家裡又買不起,就隻能吃辣了。”
李青撓撓頭,搞不懂兩者之間有何關聯。
老人見他納悶兒,笑著解釋:“一口辣椒下去,辣的人直流口水,吃東西就爽利多了。這時間長了啊,沒點辣椒還真沒啥胃口,彆說小孩兒,大人也一樣,習慣了就改不掉嘍,要說,這辣椒可是好東西嘞……”
李青呆了呆,心尖兒泛酸。
平複了下情緒,他問:“家裡不缺糧食吧?”
“不缺,不缺,都能吃飽。”老人樂嗬嗬道,“那永樂豆子,宣德地瓜曬乾了,磨成粉,彆讓潮了黴了,能放個一兩年,隻要沒病沒災的,便是碰上個旱澇,咬咬牙也能挺過去。”
老人年紀大了,做不了重活,兒子、兒媳都下地了,平日就在家照看孫子,難得有個說話的,很是健談。
“老漢年輕那會兒,跟著村東頭的老李頭去縣衙修房子,聽縣老爺說,這東西以前咱大明還沒有,是太宗爺命一個三寶的太監,給帶回咱大明的,還有那永樂豆子,宣德地瓜,都是那太監給帶回來的呢……都是好東西啊,家裡有糧食,就特彆踏實……”
“好東西,好東西。”李青連聲附和,問,“種的是自家地嗎?”
這話似是戳到了老人的傷心處,哀歎道:“不是了啊,年輕那會兒要強,想著多乾點,讓日子好過點,哪想……唉,一場大病就啥都沒了。現在種的是周地主家的地,每年都要給人家交租子,唉,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