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熙年永樂仁孝文皇後青玉龍鈕諡寶,屬唯一傳世的明朝宮廷諡寶。玉璽主人為永樂皇帝的皇後徐氏,為開國大臣徐達長女。此璽龍鈕呈蹲坐姿勢,展示明朝宮廷皇風。公元1644年李自成稱帝推翻明朝,玉璽遭擲損及火燒,曆儘明朝盛衰。
這個結論不是陳陽得出來的,這是後世很多專家,查閱資料得出來的結論。陳陽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是2004年,自己剛接觸古董沒幾年,有一天師傅興衝衝的走進店鋪,說起了蘇富比以378萬港元拍賣出去的仁孝皇後青玉龍鈕諡寶璽。
解釋一下諡寶璽,諡寶是仿照帝王在世時所用的璽印而製,即將諡號刻於預製的璽印上,隨葬墓中,表示人死後所得的稱號。諡寶璽是刻有帝王諡號的印璽,諡號是皇帝死後的名號,將諡號鐫刻在帝王生前所用印璽的仿造物上,作為殉葬之用。
諡這個字念(shi),意思就是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後評給的稱號,大家不要讀錯,昨天我在這寫小說,過來一個朋友,開口就念成了溢寶。
當時專家確定這是文皇後的諡寶璽主要有兩點依據,其一,與文獻記載相符。永樂皇帝的皇後明朝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永樂五年逝,尊諡為“仁孝皇後”,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上尊為仁孝慈懿誠明妝獻配天齊聖文皇後,這一點在《明史》卷113中有明確的記載。將史書記載的文皇後諡號與這枚印璽印文相比,除現存的七字符完全相同外,其餘不完整的如明、莊、配等也一一相合。
其二,和當時現有的實物吻合。明代上尊諡時所用諡寶共有三種,分彆為絹寶、香寶和玉寶。其中絹寶用絹和紙糊製,上諡儀式完成後即焚化,世間不可能留存;香寶有用木雕製,在梓宮八葬時安置於陵寢中;玉寶用玉雕製,尊藏於太廟。
發現的明代帝後諡寶隻有出土於定陵的四方香寶,分彆屬於萬曆帝及其皇後,均用梨木製成,方形,上雕盤龍鈕,印文為陽文篆書,四字一行。
《明史》中記載明代玉諡寶為篆文,廣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盤龍鈕。根據這一點,再加上《明清帝後璽印》一書中,對明代帝後的玉諡寶的記載,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這幾件諡寶都是盤龍鈕,與文獻記載太廟玉寶製度相符。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藏於太廟的玉諡寶也是這個樣子,隻是質地不同,做工相對精細而已。將此文皇後玉寶與定陵出土的香寶對比,無論是印鈕形式風格,還是印文篆法布局,都十分相似,如出一轍,完全可以確定這枚文皇後玉寶為真品。
至於這枚諡寶璽上被灼燒的痕跡,專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公元1644年6月3日,李自成稱帝,明朝正式覆亡,這方永樂大帝仁孝文皇後諡寶同遭擲損,火燒留痕,現已是碩果僅存。
從乾隆時期開始,人們便一直認為明代帝後的玉諡寶已經不複存在。乾隆在禦製文《書明列代玉冊事》中曾作過專考釋,書中寫道:“若其玉寶,則固囫圇之物,磨去其字,仍然一寶,改製它器,隨意可成。且宋元近代,其冊燹,遷其重器,寶失而冊存,其理固然。”
通過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乾隆帝認為明代帝後玉諡寶或被改做它用,或毀於戰亂之中,而眼前的這方文皇後玉寶經過火燒且已不完整,可以證明乾隆帝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的。
“孤璽一方,劫後殘餘,獨掌可握,卻道儘朱明盛衰,其價值不言而喻。”
直到2021年,陳陽在蘇富比我國藝術珍品拍賣會上,親眼見到了這枚諡寶玉璽,再次以4343萬港元成交,當時又引起了一次轟動。
“好家夥,”關金川在旁邊放下了手中的印章,笑著看向沈浩,“沈先生,您父親是喜歡收集印章麼,家裡怎麼這麼多?”
“那可不是,我家老爺子連大字都不認識幾個,他怎麼會收集印章。”沈浩連連擺手,隨後向兩人解釋起了東西的來曆。
原來沈浩家老爺子年輕時候是紅袖標,手裡舉著一本語錄,戴上紅袖標,那可真是誰不服就鬨誰,官越大的人家被鬨的越凶,而沈浩家老爺子,在這個組織裡還是地區的頭頭。
忘記了是哪一年因為什麼事情,他們就去了京城。到了京城一看,好家夥,這幫人活的真滋潤呀!
“小洋樓住著,沙發坐著,那床都比家裡的軟乎,這不是純純的資本主義麼!”沈浩一邊說著,一邊臉上居然還有些興奮。
他們過的這麼好,自己在下麵受苦受窮的,那能行麼,就一個字,鬨!
“當時他們聯合京城的紅袖標,絕對給這些人好好上一課。”說著話,沈浩居然擼起了胳膊,“手裡拿著語錄,帶著紅袖標,另一隻手攥著武裝帶,誰家住的樓好,就衝誰家去。”
“就去就砸,我管你什麼家具呢,隻要看起來高檔的,就是砸!就算他們家牆上掛著一本掛曆,都得從牆上拽下來撕嘍!”
“你敢問因為啥,上去就是一武裝帶,”沈浩越說越激動,一邊說一邊比劃著,“還敢問因為啥,因為鄉下的老百姓還在牆上劃道過日子,你們敢用掛曆,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就該揍!”
陳陽看著沈浩一臉興奮的模樣,心裡暗暗冷笑著,就你這樣的,幸虧沒生在那個年代,要是生在那個年代,你得比你父親鬨的還凶,量具廠讓你下崗,領導真是有先見之明。就你這樣的要是不下崗,說不定哪天在早就在背後捅領導一刀!
父親陳國華比沈浩大了不少,也趕上了這場運動的尾巴,而陳國華當時的做法,跟沈浩父親卻截然不同,畢竟自己父親還照顧過劉阿姨父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