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這段時期,他結識了比他年長幾歲的耿昌,兩人成為了莫逆之交。耿昌在古董鑒定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他經常與張衷憲交流心得,並給予他很多寶貴的建議。
然而,時局的動蕩並沒有給張衷憲太多喘息的機會。1948年,內戰的硝煙彌漫,上海的局勢日益緊張。周圍的富商紛紛逃往香港,張衷憲也意識到,是時候離開滬上,去尋找新的機遇了。
此時的香港,正成為內地富商的避風港。他們攜帶大量的金條、珠寶和古董湧入香港,急於將這些資產變現。香港的古董市場迅速繁榮起來,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古董商。
張衷憲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機,他決定前往香港,開拓新的事業。他相信,在這個充滿機遇的城市,他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初到港城,張衷憲幾乎一無所有,事業的起步離不開父親在古董行老朋友們的幫襯。兩手空空的他,沒有本錢,也沒有貨源,隻能從最底層的跑腿做起。他清楚地記得,父親那些來自內地,在古董界頗有聲望的朋友們,每次來港城帶貨,都會下榻在灣仔的六國飯店。敏銳的張衷憲嗅到了機會,開始了他往返奔波的掮客生涯。
港城本地熱鬨的摩羅街,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他穿梭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四處打聽著買家的需求。一旦聽到有人求購某種古董,他便立刻趕往六國飯店,將消息告知那些來自內地的古董商們。如果雙方談妥,他便負責將貨物從六國飯店送到摩羅街買家手中。一趟下來,按照行規,他能拿到5%的傭金。微薄的收入,卻是他當時重要的經濟來源。他像一隻勤勞的蜜蜂,穿梭於港城的大街小巷,心中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張衷憲就這樣奔波著,積累著經驗和人脈。他深刻地體會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裡,誠信和勤奮比什麼都重要。他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與每一位客戶的關係,用真誠和汗水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知道,隻有這樣,才能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站穩腳跟。
第(2/3)頁
第(3/3)頁
那時候,想要與內地進行古董交易,必須在港城銀行擁有一個3000塊的信用證賬戶。這對當時的張衷憲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四處籌措資金,費儘周折,終於湊夠了這筆錢,並在銀行開設了賬戶。那一刻,他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激動,他知道,自己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他立刻提筆給父親寫信,請求父親從上海儘快發八箱貨物到港城。信中,他詳細地描述了港城古董市場的行情,以及他對未來發展的規劃。他焦急地等待著父親的回複,心中充滿了期待。
幾天後,滿載貨物的貨船終於抵達港城碼頭。張衷憲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親自前往碼頭迎接。看著一箱箱貨物被搬下船,他仿佛看到了未來事業的曙光。他迫不及待地打開箱子,一件一件地仔細核對。父親在每件貨物上都附上了詳細的說明,包括貨物的來曆、估價,以及最佳的出手時機等等。
當時港城和內地這個古董價格相差價格相當的大,當時一塊從內地發過來的玉牌5毛錢,張衷憲彙款1000塊給父親,換來了500塊玉牌。拿到貨後,他小心翼翼地將玉牌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夜,去除表麵的汙垢,使它們煥發出溫潤的光澤。令他驚喜的是,這些玉牌在港城的售價竟然高達8到10塊,即使是一般的玉牌也能賣到4、5塊。巨大的利潤空間,讓張衷憲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多年以後,回憶起這段經曆,他仍然感慨於當時內地和港城古董市場行情的巨大差異。
最終,父親發來的八箱貨物,為他帶來了上萬元的收入。正是憑借著這些來之不易的資金,以及他勤奮的努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張衷憲一步步走向成功。就是這樣一箱一箱的貨品漂洋過海,勤快的張衷憲跑來跑去,吃苦打拚,一直到1959年才告一段落,三十歲的他終於在港城開了自己第一家古董商號——永元行。
張衷憲骨子裡透著生意人的精明,永元行主營批發,貨物充足,常常是前一位客人還未提貨,後一位客人就已登門。如何有效地展示琳琅滿目的古董,成了張衷憲思考的重點。他琢磨著,琢磨著,心裡漸漸有了主意。他決定將店裡的藏品分門彆類,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櫃台中。紅釉瓷器自成一區,青花瓷器也歸於一處,一眼望去,紅綠分明,格外醒目,方便客人挑選。他還特意將小件物品擺放在前麵,大件物品則置於後方,既方便客人觀賞,又顯得店鋪井然有序。
這種擺放方式在當時可謂獨具匠心,因為在此之前,大多數古董店的陳設方式都是隨意擺放,缺乏章法。張衷憲的這種陳列方式,不僅提高了店鋪的利用率,也方便了顧客的挑選,更提升了店鋪的美觀度。陳陽的子陽寄當行以及許多古董行都借鑒了永元行的這種擺放方式,可見其影響深遠。
時間來到1968年,港城局勢動蕩,許多古董商紛紛遷離,就連著名的古董商仇炎之也移居海外。當時,張衷憲的妹妹正在輪蹲求學,她熱情地邀請哥哥來輪蹲參觀,順便見識一下當地的拍賣行。
妹妹的邀請正合張衷憲的心意,他欣然前往。在妹妹的陪同下,張衷憲第一次踏進了名為蘇比的拍賣行。拍賣行的景象令他大開眼界,耳目一新,他被這種全新的交易模式深深吸引。巧合的是,當時張衷憲在港城海源大廈的店鋪租期也正好屆滿,他索性關掉了店鋪,毅然投身到拍賣行業中。自此,張宗憲結束了在港城二十多年的古董店生意,正式進軍拍賣領域,開啟了他成為日後大名鼎鼎的“一號先生”的傳奇之路。
1968年,張衷憲第一次踏入蘇比拍賣行的會場,好奇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這場拍賣會像一顆種子,在他心中種下了對這種交易方式的濃厚興趣。儘管當時的他對拍賣規則一無所知,甚至連如何舉牌競拍都不得要領,但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種充滿活力和機遇的商業模式。
第(3/3)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