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林錦兒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她知道,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們。但她堅信,隻要大家攜手共進,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在與富商王富貴達成合作後,村莊的發展蒸蒸日上。但林錦兒的目光並未局限於此,她敏銳地察覺到市場的需求和村莊發展的更多可能性。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利用富商的投資,為村莊引入新的產業,進一步拓寬發展的道路。
經過一番考察和研究,林錦兒將目光鎖定在了絲綢紡織和瓷器製造這兩個領域。絲綢的華麗與細膩,瓷器的精美與典雅,都讓她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潛力。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當真正開始實施這些計劃時,一係列的難題接踵而至。
首先是技術問題。村莊裡的村民大多以務農為主,對於絲綢紡織和瓷器製造這樣的精細工藝,幾乎是一竅不通。雖然王富貴從外地請來了一些熟練的工匠進行指導,但要讓村民們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複雜的技術,絕非易事。
“這絲線怎麼老是斷啊?”一個村民看著手中斷掉的絲線,滿臉的沮喪。
“我這瓷器的形狀怎麼總是歪歪扭扭的,根本不像樣子。”另一個村民懊惱地把手中未成型的瓷器摔在地上。
林錦兒看著大家焦慮和無奈的神情,心中也十分著急。她深知技術是新產業發展的關鍵,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切都將無從談起。於是,她決定親自向請來的工匠師傅們請教,然後再耐心地教給村民們。
每天天不亮,林錦兒就來到工坊,跟著工匠師傅們學習絲綢紡織和瓷器製造的技巧。她認真地記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不明白的地方就反複詢問,直到完全掌握為止。然後,她再把學到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授給村民們。
“大家彆著急,我們一步一步來。先把絲線的張力控製好,就不容易斷了。”林錦兒一邊示範,一邊鼓勵著村民。
“瓷器的形狀要從底部開始塑造,慢慢來,注意手法。”她手把手地指導著村民。
在林錦兒的努力下,村民們漸漸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術,但要達到熟練和精湛的程度,還需要不斷地練習和摸索。
除了技術問題,人力的短缺也是一個棘手的難題。隨著新產業的開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到生產中。但村莊裡的人口有限,而且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錦兒啊,人手不夠可怎麼辦啊?這麼多活兒,我們根本忙不過來。”一位年長的村民憂心忡忡地說道。
林錦兒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她知道,要解決人力問題,必須想辦法吸引更多的人回到村莊,同時也要提高現有勞動力的工作效率。
於是,林錦兒一方麵派人去周邊的村莊和城鎮張貼招工啟事,承諾給予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吸引外來的勞動力;另一方麵,她在村莊裡組織了勞動競賽,對工作效率高、質量好的村民給予獎勵,激發大家的積極性。
“隻要大家齊心協力,我們一定能克服困難,讓新產業發展起來。”林錦兒在村民大會上鼓舞著大家。
在招工啟事貼出後,陸續有一些外地人來到村莊應聘。林錦兒親自麵試,挑選了一些有經驗、有乾勁的工人加入到生產隊伍中。同時,村莊裡的勞動競賽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村民們的工作積極性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也逐漸提升。
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於外來工人和本地村民在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上存在差異,導致了一些矛盾和衝突。
“他們乾活兒怎麼這麼毛糙,一點都不講究質量。”本地村民抱怨道。
“你們動作太慢了,效率太低。”外來工人也不甘示弱。
林錦兒聽到這些爭吵,趕忙過來調解。
“大家都彆吵了,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但現在都是為了村莊的發展而努力。我們要互相理解,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林錦兒耐心地說道。
為了增進外來工人和本地村民之間的了解和融合,林錦兒組織了各種活動,如聚餐、聯歡等。讓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交流感情,消除隔閡。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外來工人和本地村民逐漸適應了彼此,形成了一個團結協作的團隊。
在解決了人力問題後,原材料的供應又出現了瓶頸。絲綢紡織需要高質量的蠶絲,瓷器製造需要優質的陶土和釉料。而村莊周邊的資源有限,無法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求。
林錦兒不得不四處尋找供應商。她不辭辛勞地奔波於各地,與供應商們談判、協商,爭取到了穩定的原材料供應渠道。
“這一路上雖然辛苦,但隻要能解決原材料的問題,一切都值得。”林錦兒疲憊的臉上露出堅定的笑容。
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後,絲綢紡織和瓷器製造的產業終於逐漸走上了正軌。第一批產品下線時,林錦兒激動得熱淚盈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