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之夜,寺廟中的僧眾,會特意於此夜自寺院牆頭挑起燈籠,整個夜市被映照得色彩斑斕,商戶與遊客雲集,實乃一幅繁榮之景。
宋代詩人陸遊,曾作詩雲:
“何事複作南來?
觀重陽藥市,元夕燈山。
花時眾人樂處,欹帽垂鞭。”
另有詩人田況遊曆成都時,值農曆七月初七,七夕佳節,曾提筆書下記錄大慈寺附近夜市繁華之景的《七月七日晚登大慈寺閣觀夜市》,
“萬裡銀潢映紫虛,橋邊螭轡待星姝。
年年巧若從人乞,未省靈思儘得無?
七夕集市這般鬨,閨中女兒意如何?
一雙十指玉纖纖,非是風流物不拈。
鸞鏡巧梳勻翠黛,畫樓閒望擘珠簾。
金杯有喜微微點,銀鴨無香緩緩添。
因嫌剪刀冷,泥人嗬罷弄人髯。”
七夕節亦名乞巧節,乞巧之法自是五花八門。
對月乞巧乃最為常見之法。婦人皆穿七孔針,置幾案,陳筆墨針線、酒菜瓜果於庭院中以乞巧。其對月穿針,若能穿過,則為“得巧”。繼以碗盛清水,截燈草或豆芽為短節浮於水麵,以手攪動使之旋轉,若有兩節相遇,即為“得巧”,示來年可繡出精美之繡品。
七夕之應節食品,以巧果為最。巧果亦稱“乞巧果子”,式樣繁多。其主要之材乃油麵糖蜜。。
七夕當日,青年男女可於大慈寺的梧桐樹下望月,用齋飯,互訴衷情。
七夕之際,
白日眾人可攜同三兩好友,一同出遊,飽覽鳳凰山的勝景,
夜晚則可逛遊夜市,食巧果,猜燈謎。
女子們可居家中,對月乞巧;
孩童們可染甲,以豆芽乞巧;
父母亦可接出嫁的女兒歸家,此乃護佑女兒和女婿的美滿生活。
七夕前後,正值天氣最為炎熱之際,讀書人家可在院中曬書,以防蛀蟲。
由此可見,七夕節,成都之盛景。
天順三年,公元1452年,這一年的成都地區,七夕節的氛圍格外濃厚。
大街小巷彌漫著節日的喜悅和浪漫氣息,人們紛紛湧上街頭,參與各種活動,慶祝這個傳統佳節。
與往年一樣,今年的成都地區的七夕節依舊熱鬨非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