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旦大朝會就這般匆匆結束。
接下來才是今日的重頭戲,稱王大典。
一旦稱王,便意味著梁國正式與舊漢切割。屆時,梁國境內定然會有一番動亂,畢竟大漢朝養士四百年,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些遺老遺少。
但既然已經另起爐灶,晚切割不如早切割。
午時三刻,徐澤身著青色蟒袍,頭戴九旒冠,登上了長安東門外的高台。
台下人頭湧動,放眼望去,也皆是青色的袍服。
梁國按照五經博士的解讀,五德屬木,尚青色。
為了這個稱王大典,製衣署愣是趕製了一大批青色袍服與旗幟。
而按照五德相生的理論,在梁國,舊漢從火德又變回了土德,雒陽,也在梁國的各種文書上變成了洛陽。
秦朝水德,漢朝土德,大梁雖未一統天下,但占下木德,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解,土克水,木克土,自然就合情合理。
徐澤雖然對於五行五德不感冒,但這個時代上至公卿下至庶民皆信這個,無奈之下,也隻好聽之任之了。梁國上下皆知梁侯不信讖緯,梁國境內鮮有人搞讖緯,已經算是給足了梁侯尊重了。
隨著台下的鼓樂響起,徐澤捧起祭文,開始祭天儀式。
“梁王澤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後帝:漢曆世二十有四,踐年四百載,四海困窮,三綱不立,五緯錯行,靈祥並見,推術數者,慮之古道,鹹以為天之曆數,運終茲世……唯爾有神,尚饗永吉,兆民之望,祚於有梁世享。”
此祭文儼然一副以梁代漢的姿態,梁國上下之心,昭然若揭。
而在同樣的時間,冀州鄴城,揚州壽春,冀侯袁紹與吳侯孫堅也在進行著與徐澤同樣的稱王儀式。
但與梁國有區彆的是,冀國與吳國采用的是五德相生理論,沿用了舊漢火德的舊俗。
為此,冀國改名魏國,冀侯袁紹稱王後稱魏王,吳侯稱王後仍舊沿用吳為國號。
不論是魏還是吳,皆是土德,火生土,顯然魏吳兩國也是將自己代漢之心昭告天下。
至於燕王公孫瓚,稱王不過是為了對抗同處幽州的代王劉虞,本身文士也稀缺,自然不會在意五行五德這種虛幻之說。甚至於代漢,公孫瓚也沒有想那麼多。時逢戰國亂世,能夠安居一隅稱王,獨霸東北,這對於本身野心不大的公孫瓚而言已經足夠了。
徐侯陶謙就更不用說了,六十七歲的高齡,過一把王侯癮已屬死而無憾,哪裡有什麼閒情管五行五德。兩子皆不成器,陶謙也不指望自己兒子能夠繼承家業。改國號為淮,更是為了突破徐州的地域限製,招攬整個淮地豪傑前來效力。畢竟陶謙自己也不清楚還能活個幾年,能夠引來一些外來勢力來保住兩個兒子性命,總比自己一死兩子緊隨其後要強。
可惜這一世,劉備、呂布皆困居河內,偌大徐州竟無人接手。
淮王搖搖欲墜的身軀,令徐州上下皆心驚膽顫,生怕淮王直接從高台上墜落。
好在,淮王陶謙終究撐到了大典結束。
……
徐澤長舒了一口氣,大典終於結束了。
稱王典禮一舉一動皆要按照典章來進行,一番繁雜的儀式下來,竟生生從正午持續到了黃昏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