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想代入導遊角色,跟李前講解見到的設備作用。
場地內部的人走來走去,看起來很忙碌。
“現在是點火前最後一次檢查。”
蘇想小聲解釋,然後拉了拉李前胳膊。
李前便跟她走到旁邊,站在一根同樣布滿管線,裝著壓力閥的裝置前。
這個裝置一端延伸進牆壁,另一端連接在中心的反應爐上。
“這個就是輸送燃料的管道了,燃料非常珍貴的。”
蘇想摸了摸金屬表麵說道,然後假意擺弄裝置,若無其事靠近核心反應爐。
氚在自然界極為稀少,所以氘氚聚變中,需要提供更多的氚元素才能讓反應持久。
氚自持的方式其實早就存在,人類也一直在用,便是往燃料中加入鋰。
終極武器中,所謂的無汙染清潔武器,就是這一原理。
聚變反應產生的中子與鋰元素反應,進而釋放出氚元素,生成出來的氚再加入核心聚變反應消耗掉。
如此,隻要在反應爐內設置一個氚元素增殖區,放置鋰鈹鉛等元素,引導反應中的中子進入增殖區即可。
鈹和鉛更有利於讓中子和鋰發生反應。
或吸安置特殊材料吸收多餘中子。
蘇想體現出她身為研究者的素養,對整個反應過程無比熟悉,帶著李前繞反應爐轉了圈,將各種裝置,如超導線圈、屏障層、冷卻裝置等一一介紹。
李前聽得連連點頭。
按照蘇想的說法,目前人類氘和氚的可控聚變還沒研究明白,更彆說氦三。
氦三反應溫度超過10億度,是氘氚聚變的10倍。
人類連承受1億度高溫的材料都沒有。
故而藍星遠離太陽係,也在遠離月球,但人類還不疾不徐,三年過去還未開展月球采礦的原因。
首先是人類忙著建造超級城市,沒精力搞航天。
其次,即使花大力氣弄回來,短時間也用不上。
但是開采氦三,是為長遠未來做戰略儲備。
或許未來人類材料學大進步,搞出了超級材料,能夠承受高溫,就可以利用氦三了。
氦三聚變釋放的能量更多,更適合超遠距離的星際航行。
話說回來,人類連承受1億度高溫的材料都沒有,而且還差得遠,又怎麼能夠搞可控核聚變呢?
除了傳統冷卻方式,原因就在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人類有一個優點,就是有時候發現南牆撞不破,不會一根筋的頭鐵,科學家自然有辦法繞過。
自然界所謂溫度,是對微觀粒子運動的一種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