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乾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匡正父親的過失,有些許悔恨,沒有大的災殃。
漢和帝奪取政權的過程驚心動魄,劉慶和丁鴻之外,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這個人就是袁安。他如果不死,一定是漢和帝親政的第一大功臣。
袁安(卒於公元92年),字邵公,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商水縣)人,他是袁紹的四世祖。汝南袁氏是名門望族,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從袁安始。漢和帝少年登基,麵對竇氏外戚專權四顧無助之時,是袁安第一個站起來,屢次諫諍朝廷,剛正執言,維護著漢和帝的帝皇尊嚴。
1930年,出土的《袁安碑》對研究東漢時期社會政治、文化以及袁安家族曆史有著重要的作用。
袁安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有原則的人通常顯得有些古板,卻又莊重威嚴。他在擔任縣功曹的時候,有一次去找州從事辦事。事情辦完後,這位州從事請袁安幫他帶一封信給縣令。袁安拒絕了,他說如果是公事,請讓郵遞員幫您送信,如果是私事,就不應該找我幫忙。
瞧,就是這麼剛的一個人,怎不讓人又愛又恨?他剛起來連皇帝的話都敢不聽。
公元71年,楚王劉英因謀反被抓,他一口氣供出了幾千個同夥。漢明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皇帝不急的時候太監都急,更何況皇帝又怒又急呢?負責審案子的人嚴刑逼供,罪罰從重,很多人屈打成招,誤判死罪的也有不少。
案子交到楚郡核實。楚郡三府都不想接這燙手的山芋,於是推薦袁安來辦理這件事。袁安受命,他直接去監獄提審那些證據不充分的犯人,走過合法流程後就放了他們。
楚郡那些具體經辦此事的公務員們都嚇壞了。他們跪下來給袁安叩頭,說這些人都該和劉英同罪,放不得啊。
袁安告訴他們說,如果不合律法,我負全責,絕不連累你們。瞧,他就是這麼剛。
漢明帝為什麼諡號為明帝呢?他為政雖然嚴苛,但也是一代明君啊。他朱筆禦批了袁安上報的折子,這一放,就是四百多個人家啊。
公元72年,袁安任河南尹,以政令嚴明而刑罰寬和被看重。公元83年,袁安升任太仆,九卿之一,秩兩千石,妥妥的省部級高官。
公元86年,袁安司空,位居三公。第二年轉任司徒,相當於西漢時期的丞相。
公元88年,漢和帝即位,竇太後臨朝聽政。袁安開始硬剛竇氏外戚。
竇憲上書請求北擊匈奴時。袁安與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和九卿上書勸止,理由是匈奴並沒有進犯邊塞,此番無故出兵是浪費國家錢財,而謀個人功業。架不住竇太後一意孤行,大部分人都退縮了。到最後隻剩下袁安與任隗兩人仍在據理力爭。
從這件事來看,袁安當然很有氣節,可圈可點。竇太後也挺有氣度,並非一無是處。
竇憲畢竟還是出兵了。竇太後的兩個弟弟竇篤和竇景又開始在京城胡作非為。袁安一口氣彈劾竇景擅自調集邊軍,司隸校尉鄭據和河南尹蔡嵩依附權貴,請求罷免他們並依法治罪。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司空任隗也沒有閒著。
神奇的是,竇氏兄弟繼續驕縱專橫如舊,而袁任兩人檢舉彈劾的那些二千石以下官員,有四十多人被降級罷官。竇氏兄弟恨這兩人恨得牙癢癢的,但袁安和任隗卻依然活得很好。
我相信在皇宮內院之中,一定有一個人一邊在縱容竇氏,一邊在保護忠臣。這個人,絕對不是十歲不到的漢和帝。
類似的故事持續在上演。
袁安繼續反對他該反對的,而竇氏繼續做他們想做的。竇氏總能得償所願,而袁安也一直安然無恙。
公元91年正月,漢和帝加冕服,竇太後竟然命袁安為賓,還賜予他束帛和乘馬。
也許竇太後什麼都明白,隻不過她舍不得手中的權力,又過度縱容了自己的兄弟,但她定然時刻提醒自己,要守住某條底線。
當天子幼弱之際,外戚當權之時,袁安成了守護漢和帝帝王尊嚴的那個人。
公元92年,袁安去世。數月後,漢和帝開始親政,拜袁安的長子袁賞為郎。
喜歡跟著姓名學國學請大家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