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開開心心的來,沒有利益;既然在擔憂,沒有災難。
為什麼開開心心的來,就沒有利益呢?至少可以作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光顧著開心,忘記要去爭取利益。第二種是就算沒有利益,也要開開心心啊,這叫知足常樂。
既憂之,無咎。這句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居安思危。這就像下棋,我們如果能比彆人想遠一步,想深一步,勝算就高多了。
梁妠(公元116年公元150年)剛剛臨朝稱製的時候也才二十八歲,但她憑借自己的作為贏得了賢後之名。
梁妠是個心靈手巧的女子。她少善女工,喜歡閱讀史書,九歲就能背誦《論語》,對《詩經》也很有研究。她的父親、大將軍梁商很看好這個寶貝女兒,私底下經常說:我們的祖先積下的陰德惠及子孫後代,會讓這個孩子富貴。
梁妠是個識大體的奇女子。公元128年,梁妠十三歲,被選入宮中封為貴人。漢順帝很喜歡她,經常召她覲見。梁妠推辭說:夫陽以博施為德,陰以不專為義,希望皇上雨露均沾,讓後妃像魚一樣依次得到寵幸。不敢相信,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子能說出如此言語。
漢順帝對她又愛又敬。公元132年,漢順帝剛剛成年,就冊立她為皇後。梁皇後熟讀史書,深知興衰存亡之理,她一如既往謹慎自守,經常反躬自省自己的過失。
漢順帝死後,梁太後重用一身正氣的名臣李固。賢後良臣,本有機會共同匡扶社稷,挽狂瀾於既倒。君臣攜手,驅逐黃門宦者,選拔重用忠臣良才,推崇節儉,平定賊寇,使得天下井然有序,安定和平。
梁太後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於是下詔大力推動文化教育,令上自大將軍、下至年俸六百石的官員都必須把兒子送到太學讀書。這個舉措使太學學生增加到三萬多人,為兩漢太學人數之最。
公元146年,梁太後再次下詔,令太學每年舉行歲末考試,成績最高的五個人官拜郎中,緊隨其後的五人官拜太子舍人。中下層官員也可以參加考試,成績好的給予獎賞提拔。
她以拜官來促學,對儒學的興盛、對東漢的文化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她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甚至可以不比前朝鄧太後做得差,隻可惜她放任哥哥梁冀專擅朝權,不免拖了後腿。
這是漢順帝埋下的禍根。梁商剛剛去世,漢順帝為示恩寵,馬上任命梁冀為大將軍,同時任命他的弟弟梁不疑為河南尹。漢順帝的恩寵,讓梁冀很快權傾朝野。
麻煩的是,這是一個膽子極大,且養不熟的白眼狼。
梁太後一心挽回東漢頹勢,重用賢臣李固,這引起了梁冀的不滿。他羅織多個罪名,奏請誅殺李固。梁太後不從所請,但也沒追責梁冀的誣陷之罪。
接下來,梁冀乾出了更出格的事情:他殺了皇帝。
漢質帝劉纘(zuǎn)年紀不大,心氣卻不小。他看不慣梁冀在朝堂上頤指氣使,不可一世的樣子,當著眾臣指著他罵道:此跋扈將軍也。梁冀丟了麵子,懷恨在心,暗中派人在膳食中下毒,毒死了劉纘。
這本是大罪,梁太後卻沒有追究梁冀任何責任。此時的她,因此開始失去朝政的控製權了。所以,在立誰為帝的問題上,梁太後不得不再次作出讓步。
當時,太尉李固與大鴻臚杜喬的理想人選是清河王劉蒜,而梁冀執意擁立蠡吾侯劉誌登基。大部分有發言權的人都選擇站在梁冀一邊,他們不敢忤逆梁冀。漢質帝被毒殺事還曆曆在目,皇帝死了都白死,自己有幾個腦袋給他砍,豈不和殺雞宰鴨一樣簡單?
果然,劉誌被擁立為帝,也就是漢桓帝。而李固,被革職。
朝臣們默默地對視一眼,心有靈犀的通通噤聲,朝堂之上萬馬齊喑。不對,還有一個杜喬,他依然無所畏懼仗義執言。他的結果隻有一個字:死。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李固和杜喬先後被逮捕入獄。沒有大臣敢挺身相救,梁太後也沒辦法,眼睜睜看著兩人死在牢中,暴屍野外。
大勢已去,此時的梁太後心中應該五味雜陳,後悔,悲傷,失望,不一而足。或許她仍然懷有一絲絲希望,於是開始寵溺起宦官來。
也許她隻是單純的想要破罐子破摔,也許她是想要複製漢順帝的登基曆程。但今非昔比,她是母儀天下的皇太後,也是區區一介弱女子,又怎麼可能硬下心腸對付自己的親哥哥呢?
公元150年2月,梁太後還政於漢桓帝,不久去世。據她自己所言,死因是氣血淤結而不治。
梁冀從此獨斷朝綱,日薄西山的東漢王朝還在苟延殘喘。宦官勢力很快將再次閃亮登上曆史舞台。
喜歡跟著姓名學國學請大家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