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卦六爻講述了魏晉玄學代表人物竹林七賢放歌縱酒、嘯傲山林的動人故事。
大漢王朝解體了,儒家經學衰敗了,社會危機日漸加深,以道家學說為靈魂的玄學開始興起,個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魏晉氣度,名士風流,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影響了時代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對後世文人顫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如果說魏晉玄學的創始人是何晏和王弼,那麼代表人物則是竹林七賢。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鹹七人,他們經常在山陽縣(今河南焦作修武縣)竹林之中服藥、飲酒、縱歌、對弈,寬袍大袖,捫虱而談,故世稱竹林七賢。
但是這種無憂無慮的日子並不長久,身逢亂世,若非卑微如螻蟻者,無人可置身事外。這不知是他們的榮幸,還是他們的悲哀。
但所有命運的悲劇,最終都可以反訴於自身,無需怨天尤人。
從堯舜時代的洗耳翁許由算起,中國古代的隱逸文化源遠流長。然而五千年來,有名的真隱士滿打滿算不超過四個,除了許由,另外三個是老子、莊子和陶潛。其實,這四位隱身而不隱名,也未必算得上真隱士。
真正的隱士,要相忘於江湖。
所以,竹林七賢也不是真正的隱士。他們紛紛入仕,而且各自有各自的站隊。
所謂文士之窮、名士之苦、隱士之悶,莫不因為心外尚有物,既厭倦卻不舍,既看透卻依戀,以不求而求,卻求而不得,怎麼能不窮、不苦、不悶?
相比起來,與他們同時代的詩人王康琚通達直率得多。他寫了一首《反招隱詩》,詩中是這麼說的: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
什麼意思?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做一個貪戀塵世浮華的隱士,才是大隱。這和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差不多,多少有些強盜邏輯的意味。
但隱士們喜歡聽,酒肉和尚們也喜歡聽,所以這些話就有道理,叫作內蘊禪機。
真不想當官,不妨學陶淵明掛冠而去,種幾畝薄田即可,不談時局,隻吟風月。如此,哪來的牛鬼蛇神擾人清夢?
這就好比現在的大學生們,一邊抱怨工作不好找,一邊漂在大城市裡不願意走。他們若是放下執念,到大山去,到邊疆去,到廣袤的農村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未必那麼難找。
但竹林七賢的竹林,離朝廷太近。
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是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他是魏武帝曹操的曾孫女婿,他妻子是曹操的曾孫女長樂亭主,曹魏時期曾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故世稱嵇中散。這個身份,注定他要麼向司馬氏投誠,要麼老老實實寄情山野,要麼死,長得再漂亮也沒有用。
在魏晉風度盛行的唯美時代,長得漂亮相當於是一麵免死金牌。嵇康的漂亮天下聞名,他的好朋友山濤形容他“岩岩若孤鬆之獨立,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他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如青鬆玉山,又高又帥,而且博覽群書,廣習諸藝,堪稱才貌雙全。但他不能歸附司馬政權,這就有了取死之道。
隻要不是自己人,越漂亮越有才,就死得越快,簡直和南轅北轍一個道理。這就叫“剝床以足,蔑;貞凶。”
曹魏重臣、司隸校尉鐘會非常非常佩服嵇康,從小就想結交他。但他麵對嵇康自慚形穢,於是一直等到自己位高權重後,才敢登門造訪。但嵇康不理睬他,隻管在家門口的大樹下打鐵,陪著他打鐵的還有另一位竹林七賢向秀。鐘會見兩人都不理他,自覺無趣,準備離開。
既然如此,不如任他離開便罷。但嵇康忍不住開口抖了一個機靈: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鐘會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這就結下了死仇。嵇康終於被鐘會構陷致死。死前,他麵容自若演奏了一曲《廣陵散》,從此廣陵成絕響。
竹林七賢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阮籍(210年~263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也是竹林七賢之一阮鹹的叔叔。曾官至曹魏政權的步兵校尉,故稱阮步兵。
他不是皇親國戚,本該比嵇康自由灑脫許多。但他從小就有濟世之誌,曾登臨廣武城撫今追昔,感歎道: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如今豎子既已成名,阮籍隻好打算歸隱山林,但他未必能心想事成。公元242年,太尉蔣濟征辟其為掾屬,後又擔任過朝廷的尚書郎。
阮籍內心更傾向曹魏皇室,對司馬氏心懷不滿。但就算明知事不可為,他也無法做到明哲保身,就算裝瘋買醉也沒用。
在司馬氏的盛情邀請下,他先後擔任過司馬懿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和步兵校尉等。司馬昭為了拉攏阮籍,甚至打算和他結為親家。為了躲避這門親事,阮籍隻好一連六十天,天天拚命喝酒到酩酊大醉,不醒人事。司馬昭聽說好,隻得說道:算了,這個醉鬼,由他去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