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卦六爻講述了包拯鐵麵無私、執法如山,成為千古清官代名詞的傳奇故事。
鐵麵包青天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的身上凝聚著封建時代老百姓對清官的美好向往和對公正的樸素期待。他的事跡被加工成為《三俠五義》等小說和戲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鐵麵無私、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
在中國戲曲史上,從來沒有哪位官員能像包拯一樣,享有如此高的傳播度。但曆史上的包拯,與戲劇舞台上的包拯不儘相同。他和戲曲中一樣審案明察、不畏權貴,但是並沒有那三把想鍘誰就鍘誰的鍘刀,也不可能有想鍘誰就鍘誰的權力。
公元1027年宋仁宗年間,二十八歲的包拯考中進士,被授予大理評事。因家中雙親年邁,包拯辭官不做,回到家鄉廬州合肥贍養父母。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墓旁結廬而居,直到守喪期滿仍不願離開。
公元1037年,在家鄉父老的勸慰下,年近不惑的包拯這才離開故鄉,赴京聽選。遠離官場十年,包拯“無咎”,被授予天長(今安徽滁州天長市)知縣。在天長縣,包拯表現出了超強的斷案能力。
有一次,一個農夫來到縣衙告狀,原來不知道什麼人偷偷割掉了他家耕牛的舌頭,請求官府為他捉拿凶手。這案子很難辦,在沒有攝像頭留下影像、無法采集指紋的年代,這個凶手隻要潛藏起來不再犯事,就可逍遙法外。
然而包拯敏銳地發現破綻並找到了破案方法。
僅僅割去牛舌頭顯然無利可圖,凶手既然不是奔著財貨去的,便很有可能是仇家的報複行為。不知道得罪了誰也沒關係,包拯自有妙計。
他命農夫回去把牛殺掉,當街售賣。在宋代,宰殺耕牛是違法行為。凶手很有可能不會放過這次報複機會。凶手果然中計,主動現身來到縣衙告發。於是自投羅網,被抓了個正著。
四年後,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盛產端硯,以前的知府經常利用手中權力,用各種方式收集端硯以饋贈當朝權貴,此舉大大加重了當地老百姓的負擔。包拯到任後,下令州縣官員一律不得違規征收端硯,違者重罰。他以身作則,在任期間沒有拿過一塊端硯回家。從此,廣東民間漸漸流傳出了包公擲硯的傳奇故事。
公元1048年,包拯累遷至三司戶部副使,在任上做了許多有利於老百姓的實事。比如遼國一度在邊塞集結軍隊,準備對宋朝用兵,包拯受命到河北調發軍糧備戰。他見漳河地區土地肥沃卻被荒置,於是向朝廷建議將邢、沼、趙三州一萬五千頃農田分給百姓耕種。
公元1052年,包拯龍圖閣直學士,外任河北都轉運使,從此他有了一個非常霸氣的稱呼:包龍圖。
因為政績卓越,包拯很快被擢升為知諫院、監察禦史,主要負責監察百官、糾正刑獄等事務。在這個崗位上,包拯表現出了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名臣風範。他先後彈劾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販賣私鹽牟取暴利,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役使兵士謀取私利,皇宮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尤其在彈劾轉運使王逵貪贓枉法時,包拯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大氣魄。
王逵很不簡單,他不僅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等人關係莫逆,甚至深得宋仁宗器重。所以他有恃無恐,巧立名目以盤剝百姓,濫用酷刑而激起民憤。為端掉這個大貪官,包拯連續七次上奏彈劾,最後一次更是冒犯聖顏,當庭指責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在包拯的堅持下,“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朝廷最終罷免了王逵。
為肅清吏治,端正朝綱,包拯甚至連皇帝寵妃的麵子都不給。
張貴妃深受宋仁宗寵愛,她在宮中享受的待遇甚至超過皇後。她的伯父張堯佐因此雞犬升天,被任命為淮康軍(今河南汝南)節度使、群牧製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其才具不足卻被提拔擔任多個要職,於是“負且乘,致寇至,貞吝,”引起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包拯因此上奏請求追回對他的任命。此事以張堯佐主動辭去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而告終。
包拯嚴於律己,清正廉明,態度之剛直,有時甚至顯得不近人情。但“解而拇,朋至斯孚,”當他拋開顧忌儘忠職守時,卻得到了天下人的愛戴和信賴。宋仁宗嘉佑年間,朝中尚有宰相富弼、翰林學士歐陽修、太學侍講胡瑗等名臣。士大夫為此爭相傳誦“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嘉佑四真。
公元1056年8月,包拯權知開封府。“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他大力整頓風氣,改革訴訟製度,大開府衙正門讓百姓可以直入公堂告狀鳴冤。開封府是大宋朝的皇城根下,滿城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多如過江之鯽,社會治安極不好管理。但包拯為人正直剛毅,不徇私情,很快將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