姤卦六爻講述了朱熹集儒學之大成,完善程朱理學而成元明清三朝官學的曆史故事。
朱熹(1130年—1200年)是唯一一個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人物。他的祖籍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父輩為避金禍遷居到福建。
公元1130年10月,朱熹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
相傳他出生時右眼角長著七顆黑痣,形狀就像北鬥七星。他不僅身具異象,而且天賦異稟,自幼聰明過人,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相傳他四歲不到剛剛學會講話時,父親朱鬆有一次指著太陽告訴他:這是太陽。
朱熹好奇地問:“日何所附?”什麼是太陽的依托呢?
朱鬆告訴他:太陽依附在天上。
朱熹追問道:天依附在什麼上麵呢?
朱熹十歲時就開始攻讀《論語》《孟子》等聖賢之書,並且立下做聖人的遠大誌向。“係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他錨定這個理想,堅持讀書,為將來的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他開始付諸行動不久,家中遭遇變故。
朱熹十四歲喪父,隨母親寄居好友家中。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中榜,獲賜同進士出身。
公元1158年,朱熹不求仕進,拜李侗為老師,學習二程洛學。李侗與朱熹的父親是同窗,都是程頤的再傳弟子,他十分器重朱熹,對其傾囊相授,奠定了朱熹深厚的學術基礎。
宋孝宗即位後,下詔廣納臣民意見。朱熹應詔上書,力主反和主戰、反佛崇儒,得到宋孝宗的召見。隻可惜當時宋廷仍以和議為主流,朱熹的抗金主張並未被采納。
公元1169年,朱熹用“敬”和“雙修”思想重讀二程著作,創立“中和新說”,哲學思想趨於成熟。同年九月,朱母去世,朱熹修建寒泉精舍為母守墓。
當時,福建崇安接連發生水災,災情嚴重,糧食無收,引發饑民暴動。朱熹發現“肉食者漠然無意於民”,為幫助老百姓解決災年生計問題,公元1171年,他以鄉裡為單位創建社倉儲糧以備災荒救濟之用,並創立社倉法。社倉有效減輕貧民困難,“包有魚,無咎,”老百姓有飯吃了,社會矛盾得到緩和。隻可惜這個辦法“不利賓”,對官僚地主和高利貸者不利,因此除福建建陽和浙江金華等少數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沒有實行該措施。
朱熹長年患有足疾,如“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平時行走多有不便,對日常起居也有較大影響,幸喜並未造成更大的麻煩。相傳有一個江湖郎中為他治療後,腿腳感覺輕便了許多。朱熹大喜,用重金酬謝這位郎中,還親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郎中收下錢,拿著詩箋就離開了。誰知沒過幾天,朱熹足疾發作得比以前更加厲害。朱熹趕緊派人去尋找那位郎中,打算追回贈詩,以免他拿著做活廣告,到處招搖撞騙。
公元1175年,應理學家呂祖謙之約,朱熹來到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與儒家心學創始人陸九齡、陸九淵等人展開為期十天的思想大辯論,史稱鵝湖之會。
朱氏理學與陸氏心學同出儒門,但觀點大有不同,尤其在心、理兩個概念上存在根本矛盾。朱熹認為心與理是兩個不同概念,理是本體,而心是認知。陸氏兄弟卻認為心與理是一回事,主張心是道統,是一切事物的基礎。雙方誰都說服不了誰,但也促使他們進一步反思和完善各自的思想體係。
隨著朱熹的名氣越來越大,公元1178年,宋孝宗任命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都昌縣)兼管內勸農事。朱熹到任時,適逢地方大旱,災情嚴重。為免“包無魚,起凶,”避免老百姓沒飯吃,起而鬨事,朱熹立即著手興修水利,抗災救荒,並上奏請免百姓稅賦,幫助災民渡過難關,有力維護了地方穩定。
當年,他在此地重修白鹿洞書院,延請名師,采買圖書,並置辦學田以供養貧窮學子,還親自訂立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這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製度之一,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序及修己治人的道理都作出了詳細的解釋和規定,為此後七百多年的中國書院確立了辦學模式。
公元1182年,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刊為“四書”,並傾其一生修訂《四書集注》。“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朱熹以《四書》為基礎,包含了完整的理學思想體係。自元朝以至明清,三朝統治者視其為天降珍寶和治國之本,將其定為曆代學子的修身準則和言行規範。公元1313年,元朝複行科舉考試時,下詔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取士。明朝洪武年間,科舉考試更是以朱學為宗,使之成為科舉考試的唯一指定教科書,並對王陽明心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公元1194年,湖南爆發瑤民起義,朱熹受命知潭州,出任荊湖南路安撫。他來到潭州後,采取善後招撫的懷柔政策,遣使招降瑤民起義軍首領,同時興學校、廣教化、敦民風,在嶽麓山下改擴建了大名鼎鼎的嶽麓書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