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來徐徐,困於金車,吝,有終。
慢慢到來,困於囚車之中,遺憾,有結果。
管仲被關押在囚車中,搖搖晃晃送往齊國國都。
他有遺憾嗎?
當然有。他輔佐公子糾爭奪齊國國君之位卻功虧一簣,被迫逃亡魯國。如今作為罪人被引渡回齊國,隻能慨歎造化弄人。但這是他一生知己鮑叔牙的計謀,管仲被引渡回齊國後,齊桓公擇良辰吉日親自出城迎接。他拜管仲為相,稱其為仲父。
君臣齊心協力,使齊桓公製霸春秋。
局麵就算糟糕到身陷囹圄,滿腹怨屈且有誌難伸,隻要我們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而是繼續持之以恒,奮發有為,我們依然會爭取到理想的結果。
陽光總在風雨後,無限風光在險峰,成大事者,怎麼可能不經曆大磨難?
元世祖忽必烈晚年曾命人尋訪隱居於江南的宋朝遺臣,延引入宮覲見。其中一人神采飛揚,談吐不凡,翩翩有如神仙人物。忽必烈見之大為驚喜,將他的座位安排在尚書左丞相之前。
這個人名叫趙孟頫(1254年10月-1322年7月),字子昂,號鬆雪道人。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
趙孟頫自幼聰敏,過目不忘,下筆成文,頗有賢名。南宋滅亡後,他不仕元朝,而蟄居在家精研經義,聲望日隆。正當他隻想安心做個南宋遺民時,此番被選入宮得到忽必烈的青睞,便再也難以超然世外了。
趙孟頫被授予兵部郎中,此後曆任四朝,累遷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以趙宋宗室的身份而入仕元朝,趙孟頫是貳臣賊子嗎?
很難說。
在耿介守節方麵,他不能和文天祥、陶淵明等前輩比。
明代書法家項穆以字論人,評價趙孟頫的書法溫潤閒雅,似乎承續了王羲之的正脈,但字體妍媚纖柔,缺乏大節不奪之氣。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評價更加直接,他認為趙孟頫以宋朝皇族改節事元,這事實在說不過去。但他也承認趙孟頫風流文采冠絕當時,翰墨當為元代第一。
趙孟頫的書畫成就早有定論。他的書法被稱為趙體,與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為中國楷書四大家。
他開創元朝新畫風,是元代畫壇的領袖人物,被稱為元人冠冕。所謂“文人畫起自東坡,至鬆雪敞開大門。”意指趙孟頫的藝術實踐,使元代以後文人畫逐漸成為畫壇主流。
相比趙孟頫,金國遺老、有北方文雄之稱的元好問(1190年8月—1257年10月)堪稱又一位“靖節先生”。
金國滅亡後,元好問隱居不仕,在家中潛心著述。他曾主動覲見忽必烈尊稱其為“儒教大宗師”,曲意恭維的背後是勸說元朝皇帝任用儒生治國。
趙孟頫和元好問作為前朝遺民,始終與元朝若即若離。他們囿於自己的身份而“困於金車”,滿懷黍離之悲、亡國之痛,寄情書齋,埋首創作。前者開創了中國書畫的新天地,而後者則努力以一己之力延續儒學傳統,這就是他們努力得來的結果。
實際上,從元世祖開始,元朝政府表現出了對儒家足夠的尊重。
元成宗即位之後,下詔尊奉孔子,在大都新建文宣王廟,於其內建國子學,並將理學定為官學。
我們說儒家有很多問題,比如把人分等級、定尊卑,而且容易養成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奢靡享樂之風。
但儒家也有很厲害的地方,比如主張華夷之辨和重視修史。
所謂華夷之辨,就是華夏與蠻夷。
孔子提出尊王攘夷,視中原地區為文明中心,任何人如果不遵製守禮就被視為蠻夷。蒙古人一旦陷入華夷之辨,就隻剩兩個結果:要麼破罐子破摔地自認為蠻夷,要麼自覺不自覺主動向漢文明靠攏。
我們看,漢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這麼體現出來了。我不用打架打過你,甚至不用吵架吵過你,因為隻要你站起來和我吵,你就已經輸了。
更何況,在曆代儒家學者的努力下,中國曆史從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至今,從來沒有中斷過。
元朝要修史,就得找儒家。修史的那一套微言大義、評判標準,儒家已經用了兩千多年。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哪個民族來到中國,想不被漢化都不可能。
早在公元1234年,德安今江西德安人趙複被俘虜到北方後,就在燕京設立太極書院,講授程朱理學。他是程朱理學在北方傳播的第一人。
元成宗的繼任者元武宗孛兒隻斤·海山早年接受過儒學教育。他登基以後進一步尊儒,下詔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這是孔子在中原正朔王朝獲得的最高級彆封號。元武宗還下詔將《孝經》翻譯為蒙古文,刻版印刷,在蒙古王族中發行。
此外,元武宗對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也大加優待。他加封龍虎山天師張與材為金紫光祿大夫,進爵留國公,錫金印。又升玄教第一代大宗師張留孫為大真人,知集賢院,請他為自己講授老子之道。
元武宗的繼任者元仁宗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更是自幼熟讀儒家典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登基後推行以儒治國的政策。他下詔將《大學衍義》節譯成蒙文賜予臣子,又將《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鑒》等書摘譯為蒙文發行。
公元1313年底,元仁宗下詔恢複科舉。翌年金秋,全國舉行鄉試,錄取三百人。第三年,三百名鄉試合格者在京城大都舉行會試,一百人中選。一個月後,一百名會試中選者在皇宮舉行殿試,五十六人進士及第。
這次科舉考試模仿唐宋舊製,指定朱熹集注的《四書》為考生的標準用書,史稱延佑複科。此時,距離南宋滅亡已三十六年,漢族士子終於重新走進科舉考場。
科舉考試的恢複,使儒家學說重新成為挑選人才的標準,加速了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漢化,同時也給漢族士子提供了一條入仕的途徑。
此後,以儒治國的政策得到繼續深入地推行。
來徐徐,困於金車。中原文明慢慢將蒙古民族從部落時代帶進封建時代。以儒學為先驅,中國元朝的少數民族一點點被漢化,最終融合成為華夏民族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喜歡跟著姓名學國學請大家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