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朱元璋勤儉執政,治吏、治民,也治文化。他致力恢複漢文化和禮儀,興建學校,選拔學官,把教育作為衡量地方政績的重要指標,又開科以八股取士。
他發起禮製風俗改革,恢複漢族傳統,踐行儒家禮儀,其中包含服飾、婚俗、日常雜禮等方麵內容。服飾方麵“複衣冠如唐製”,製定了等級森嚴的冠服製度;禮儀方麵則恢複漢族的跪拜方式,並按等級實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禮。明初禮俗改革,成功樹立明政權的華夏正統形象,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登基即位,是為建文帝。
朱元璋驅除了蒙古人,恢複了漢文化,殺光了開國權臣,試圖為後世子孫拔光所有刺。為了防止外姓入侵,他沒有延續郡縣製,而是仿西漢開國大肆分封諸王,結果埋下一根大刺。
建文帝年少氣盛,立足未穩便開始強行削藩,多位藩王先後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燕王朱棣被逼反。朱棣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經過四年內戰攻占京師應天府,史稱靖難之役。朱棣即位為帝,而建文帝從此下落不明。
朱棣即位後,繼續削藩,並改革官製機構,逐漸形成內閣製度的雛形。他恢複了明太祖晚期被廢除的錦衣衛,又另設了一個特務組織東廠。為加強對北方的控製,朱棣遷都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他發展經濟,治水江南,勸課農桑,促進生產,使國家財政收入達到明朝最高峰,締造了赫赫有名的永樂盛世。同時他標榜文治,命翰林學士解縉等人廣采天下書籍,分類編纂成書,名為《永樂大典》。
是為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卦,鼎卦。
鼎,在古代是一種炊具,烹煮食物的器皿。
到了部落社會,人們開始向天地祖先祭祀,伏維尚饗,請天地、祖先、神靈與自己共享美味,於是鼎在烹飪、宴饗之外,多了祭祀的功能。慢慢地,大鼎的烹飪、宴飲功能減弱,祭祀功能增強,發展成為君權的象征,政權的標誌。
後來大禹鑄成九鼎象征九州,成為傳國重器。於是,人們常常用鼎來比喻帝業和王位,又漸漸引申出盛大之意。
鼎還可以用來劃等級,分貴賤,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等等。
因為王朝有興衰更替,鼎於是又有了更新的意思,如革故鼎新。
我們通過改革去除舊的不合時宜的,鼎立新的與時俱進的,這便是鼎卦。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木上生起了火,這是鼎卦卦象。君子應擺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使命。
用木頭生火,就能革故鼎新嗎?
能,關鍵有一個鼎。
我們炒菜、煮飯、煲湯,都需要一口鍋,在遠古時代,是一口鼎。
我們用鍋隔開明火,把生的弄成熟的,把冷的燒成熱的,加入油鹽醬醋等調料,各種美味佳肴就做出來了。
端到桌上,活色生香。
把生冷的食材烹調成美味的食物,這算不算革故鼎新。所以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個比喻多精妙啊,但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天才的比喻也是有來源的有依據的。
殷商朝的開國元勳伊尹,他的本來職業是一個廚子。他精通烹調技術,又深諳治國之道,他用烹飪的道理來治理國家,結果治理得很好。他是有名的賢相,也是千古的廚聖。就連成湯也要向他學習治國的道理。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這麼說來,伊尹才是中國曆史的第一個帝王師。
為什麼說君子以正位凝命呢?
因為烹飪時,這個大鼎的位置不能擺偏。它的位置最好擺在火的正上方,火力才又大又均勻,烹飪出來的飯菜才香。
不僅鼎的位置要擺正,火力也要凝聚且持續。
東邊一點火,西邊一點火,火一會熄一會起,這飯一定是夾生飯,這菜一定生的生糊的糊。吃了要拉肚子。
君子行事也是一樣,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凝神聚力,專心致誌,這樣才能又好又快地完成工作啊。
貴有恒,又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隻恐怕一日曝十日寒!
若是三心二意,今天搞搞這個,明天搞搞那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最後哪一件事都做不好。
如果有人跟你講要做複合型人才,要什麼都會做,什麼都能做,你千萬不要信。
所謂的複合型人才,是一專多能。有一件事你比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任何人都做得好,其他事你都會一點點,懂一點點,但不必精通,這才叫複合型人才。
如果你精力分布平均,最後結果是每件事都懂都會,但都不精通,這叫半桶水,沒競爭力。
專心致誌做好一件事,做成專家做成頂尖就行了,其他事有那麼多精力去做嗎?這就叫做君子正位凝命。
鼎卦卦辭很簡單,三個字:元吉,亨。非常吉利,亨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