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巴頓奇事》這個項目立項的很快,這部電影原版的是多少票房李易不是特彆清楚。
不過,這個電影的口碑很不錯他是知道的。
事實上,這部電影,的確不是那種商業大片,哪怕製作成本並不低,可是劇本本身就不是那種會用力煽情,用力製造衝突,給人爽感的電影。
換句話說,這部電影的娛樂性真的沒有那麼強。
其實電影有不少劇情,是可以加大力度讓劇情變得更加煽情,一開始李易也在想,這麼做會不會更好?
比如裡麵的本傑明·巴頓的養母去世的那一段劇情,其實完全可以變得煽情的,不管什麼劇情,生老病死,生離死彆的總是最容易煽動觀眾的情感的。
但是很快地李易就搖了搖頭,因為從整體上來看,《本傑明·巴頓奇事》這部電影,格調就不是如此的。
因為雖然本傑明·巴頓的故事,是他的故事,但是實際上,電影卻是展現了他的這波瀾壯闊的一生,關鍵的是這個過程,而不是他個人在這段人生裡麵的各個階段的情感。
仔細看這部電影就會發現,雖然講述的是本傑明的故事,但是實際上,很多時候,一些涉及到情感的東西,並沒有給人一種刻骨銘心的感覺,反而大有一種,時光在流逝,不管喜怒哀樂,時間都依然不會停留。
所以,煽情大可不必,因為這部電影,就不是一部那種為了煽情而煽情的電影。
他開心,不開心,喜悅,悲歡,等等,這些都是他的人生之中的節點,可是這些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過去。
不過,這部電影雖然運用特效的地方不算多,也沒有太大的場麵,但是有一個特效,也就是之前提到過的,那就是,這部電影如果塑造“返老還童”的效果。
年齡“負增長”的怪人本傑明·巴頓,剛出生時就一頭華發、滿臉皺紋,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卻日益青春煥發。
李易也發現自己之前想的太簡單了,事實上,卻一點都不簡單。
因為,李易在做劇本,畫導演分鏡頭的時候,眾所周知,導演在畫導演分鏡頭的時候,其實腦子裡是需要有構圖,乃至於有畫麵的。
儘管李易有著原版的做為參照,可是他對技術並不是那麼的精通,隻是覺得,記憶裡的《返老還童》這部電影誕生的年代,特效技術應該沒有他現在這個時代發達,所以就想當然的認為,當年能做到,現在應該更輕鬆才對。
可是結果,並不是這樣的。
他了解了一番之後,才發現,特效技術的發展,並不是說現在就比那個世界的過去的時代更高。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特效涉及到了方方麵麵,比如子彈時間特效,比如爆炸特效,比如末世洪水特效,等等,等等。
可以說特效同樣的也涉及到了五花八門。
而研究特效技術,是需要錢的,而且是大量的成本。
特效技術也不是憑空而來的,和其他的技術研發是有著很大的區彆的。
特效通常為電影,為遊戲,等等畫麵服務。
電影來說,特效公司,通常是在接到某些訂單之後,根據甲方的要求來製作的,而在製作的過程之中,他們才會有方向,比如一些舊的東西,用舊的技術就能夠解決,那自然省時省力,可是一些效果,卻可能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要求,那麼他們就會朝著這個方向進行研究,如何做到這樣的效果,如何讓甲方滿意,而這裡通常也會涉及到新的技術,所以通常一些新的特效,可能費用更高,未必是畫麵更完美,有可能隻是因為要求更奇怪。
對於特效公司來說,不可能盲目地去研發新的技術之類的,因為如果沒有人買單,那麼這種技術可能就一文不值。
回到《返老還童》這部電影,如何讓英俊高大的主演變成滄桑乾癟的老頭成為了本片能否征服觀眾的前提!
因為這個事情,李易提前來到北美,見到了金塔特效公司的負責人麥克·金。
“我希望的是,大家看到的老年嬰兒,或者老年小孩的本傑明巴頓,都是同一個人”李易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說了一遍。
“這個可以實現但是實現起來難度很高,因為不同年齡段,再加上你的角色的獨特的逆向返老還童,所以,這幾乎不可能實拍!”麥克·金自己就是技術大牛,所以思考了一下很快地回答道。
“能不能先讓小演員來演,再把男主角拍下來,再通過數碼特技把他的頭安在其他演員身上?”李易問道。
麥克·金第一時間就搖頭道:“這不可能,因為這樣做,可以說隻是最簡單的換臉,可是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樣簡單的方式必然會破壞光影連續性和情節完整性,要讓觀眾相信前後是同一個演員的,不僅僅是人物的相貌,說話時的姿態,微笑時扯動的脖子和胸部的肌腱,喘氣的間歇,都是人物的一部分,也許比相貌更有特征。
所以,你說的這個方法,是絕對不可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本傑明最初是個矮小的老人,單把成年的男演員變矮是無法讓觀眾相信那是同一個人。”麥克·金又說道。
“那麼以你的技術經驗,你認為我們該如何才能達到我想要的效果?”李易問道。
“我的確有一點想法,首先我們會把三個不同人生階段的人物外形畫了下來,如60歲,70歲,80歲。然後,把扮演本傑明的不同演員的肩部、頭部都拍了下來,經過組合調整,設計出了角色三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外形。然後,這些外形設計再次掃描調整,和演員的真人表演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
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收集男演員的各種表情,再把這些信息放入不同的3D模型中處理,創造數以千計的角色人物模型。這樣,就可以憑借3D立體技術和實時圖像,把各個演員的表演連綴在一起,讓觀眾看不出其實換了演員。觀眾的印象是,老年本傑明的一舉一動,每一個細微表情,都是男演員在親自表演。這種技術叫“表情捕捉”技術,這種技術很成熟,當然,我們在之前的其他項目裡麵也運用到過,隻不過不同的是,其他的項目,大多時候,並不是需要真人真臉,所以你的要求,難度會更高。”
“但是我相信,把捕捉的男主演表情和真人演員合成,再加上CG的修飾,一個“真實”的本傑明是可以誕生的!
接下來的難題就是怎麼讓數碼模型動起來。我們會使用軟件工具,一幀一幀地比較演員的真人表演和表情數據庫裡的畫麵異同,由此來搭建起一個CG模型,將其和真人表演連接起來。當然這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做起來非常困難,工作量巨大。
首先拍攝時,主演必須一動不動地站在舞台中央,我們會用四台攝像機半圓形把他包圍在中央。這個時候他的臉上不需要有任何化妝,因為表情的采集已經完成。
完成這些之後,畫麵分析和製作大體完工,隻需要再進行微調,例如眉毛的挑動,眼睛一眨,需要把真人和數據庫裡的圖像對應起來。我們人設總監和他的團隊就是專門乾這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