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地《活埋》就開始了擴大放映。
相比起《127小時》來,《活埋》的宣發做的要更好一些,同樣的相對而言也更有噱頭一點。
反饋回來的評價,倒是相差無幾。
相比起《127小時》從絕望,到希望,到重獲新生,《活埋》顯得更加的壓抑和絕望。
不過,影迷們的評價卻是相當不錯的!
“一個演員,一個場景,這是電影中的極限運動啊,沒摔死就值得鼓勵!”
“關鍵還是新人導演的作品,很不錯了好吧?”
“一個人撐起的低成本電影,男主將情緒變化的層次演繹得很清晰,從最初的語無倫次、急怒攻心,到後來逐漸絕望,看得很是揪心憋屈;周遭一片冷漠,隻要一句“抱歉”就能推卸所有責任,在利益麵前,普通人命如草芥;摒棄片中極端環境,我們生活的周圍不也如此麼?”
“從始至終故事都發生在一個不變的場景裡,瑞恩雷諾茲這次是一個人在戰鬥。大膽的創意,詭異精妙的作品,新穎的拍攝手法,諷刺的結局,讓一個如此小成本的電影也能讓人神經緊繃的看著主角獨自呻吟90分鐘而不覺得沉悶枯燥。”
“熒光棒沒光、手電筒沒電、打火機沒火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心中的那片光芒最後被冰冷的木板、灼熱的流沙取代,生命之火才就此消逝。”
“恐慌,哀求,失望,沮喪,絕望,希望,狂喜,渴求,絕望,放棄――最後我哭了突然覺得,希望這個東西,其實很可怕,比任何東西都可怕!”
“一部異常精彩的實驗電影。全片隻有一個棺材內的場景、一個人、一部手機和幾件雜物,但90多分鐘的劇情毫無尿點,讓你心跳加速屏氣凝神也要看完!在讓人身臨其境感受絕望的同時,幾通電話下來,“反恐”戰爭、人與家庭、公司、社會的種種冷漠關係都體現得淋漓儘致,真正的以小見大之作。”
同樣的,大眾影評網上的評分也在八分之上。
而且《127小時》和這部《活埋》因為都是京城電影學院的新人導演的作品,都是李易提攜的後輩的作品,所以自然而然地也被拿出來做對比。
有人更喜歡《127小時》,當然也有人更喜歡《活埋》!
有很喜歡《活埋》的影評人這樣寫道:“我想很少有電影是僅靠一個場景以及一位演員完成的,而《活埋》卻在一口棺材裡講了一個無比跌宕又無比絕望的故事。
保羅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被困於一個大約1立方米的棺材裡,身邊有一個打火機、一部手機。若隻看片名和歹徒留下的這些工具,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部以密室為主題框架的懸疑片。
但隨著劇情的展開,你便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場根據線索找到出口的逃生遊戲。
男主遭遇的是一樁發生在伊拉克的綁架事件,而這背後所影射的是一場注定有人犧牲的零和博弈。
在多方參與的角力中,個體的掙紮隻是徒勞,被活埋不僅是男主的生命,還有他所承受的絕望。
那麼第一個問題:誰是活埋保羅的凶手?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當所有人都將矛頭指向綁匪時,導演卻安排了一場拷問原告的辯護。
“你是漂亮國的人?”
“是的!”
“那你就是軍人!”
這是一段頗具深意的對話,保羅是一位漂亮國人,但他是一名軍人嗎?
他是一名與CRT公司簽署了合同的卡車司機,從事著一份運輸物資的工作。他沒有武器,也並無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