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紡織機最早是在華夏被發明出來,南宋時期就已經有所謂的水力紡織機,那時候叫水力大紡車,在元代的時候發展到了巔峰。
這種水力大紡車非常牛!
正常紡車在漢代也有,分手搖和腳踩。
但這隻是一種把麻、棉等植物纖維撚成線纏繞在錠子上的工具,而且基本上隻有兩到三個錠子。
但水力大紡車能同時纏滿32個錠子!
而後麵所謂大名鼎鼎的珍妮紡紗機,甚至都還隻是手搖的,直到1768年,阿克萊特才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國外唯一值得稱的上真的是他們發明的東西,也就一個飛梭。
這個東西確實好用,飛梭就是傳統織布機裡的梭子。
刷過古代紡織機視頻的應該都知道,織布的時候要在經線中間來回扔一個梭子。
一個人扔的話,布匹就做不寬。
要布匹又寬又長,就得兩個人來回扔。
而飛梭就是在織布機的兩頭搞了個彈簧,一拉就自己彈到了對麵,也就是國外著名的飛梭織布機。
這個確實大大提升了織布的效率。
而這一套水力織布機圖紙,就包括了水力紡紗機+飛梭織布機兩套東西。
隻要建廠,就能大大提升織布的出產效率。
而且不用擔心水力紡紗機會因為枯水期停止工作。
畢竟他在每個城市都建了【水渠】,就是那個從開頭出現,到現在沒有戲份,但很變態的建築。
建立的水渠將永不斷流!
如果利用在水力方麵,這不就是穩定的動力源麼,還是永不枯竭的那種。
最後隻剩下了一個小問題,原材料的供應。
漢代多是用苧麻纖維織成的麻布和蠶絲織成的絲綢,除此之外,漢代也已經有了棉花這種東西。
隻不過大多在西域和海南地區出現,應用還是較少。
兩者還是不同的兩種棉花,西域來的是非洲棉,就和農作物一樣,一年一茬。
海南那邊就是亞洲棉,能長成灌木小樹,種下以後可以多年采摘。
以上三種布,張朔看不起麻布,穿身上紮得慌。
蠶絲搞不好,蠶這東西在川蜀地區好養,在並州不好養,關鍵是要大規模供應生產的話,得從頭開始建廠養蠶,時間太長。
而棉,這個反正並州境內還沒人種植,也是張朔最心動的一種織布原料。
但眾所周知,西域地區是種植棉花最好的地區,就是太他嗎遠了。
而且和蠶的問題一樣,得從頭開始種,光是種出規模都得幾年時間。
張朔這麼一盤算,發現現有三種原材料居然都不太行。
忽然,張朔眉毛一挑。
植物的不行,這不是還有動物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