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財團是什麼?
隻是,徐申學為了避嫌,一方麵是和官方渠道的基金或企業進行合作……他隻需要控股權確保對企業的運營權以及科研係統名額生效,至於其他方麵其實不太在乎了。
他的錢太多了,而錢多到他這種程度上,真的,錢也隻是一連串數字了!
這也是徐申學之前進行智雲集團重新上市港股、現在規劃威酷電子以及海藍汽車的後續上市裡,大量引入官方渠道的基金的緣故……反正都是要引入戰略投資的,這好處給誰不是誰啊,還不如給官方基金,實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到了今天,其實徐申學手底下的很多企業裡,徐申學自己是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基本上就是各官方背景的投資機構或企業!
這些年,國家隊的各投資機構也是從徐申學名下各企業的發展裡,獲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
至於國內外其他什麼資本家想要分享利益……滾一邊去,徐申學都懶得搭理他們。
這一點在威酷電子的上市招募戰略投資者裡就能看的出來……招募的十多個戰略投資者裡,除了少數合作企業的綁定投資外,其他的清一色的特殊機構的資金,就沒什麼民間資本什麼事。
反正這種上市前的戰略投資就是送錢,與其送給彆人,不如直接送給國庫!
所以,徐申學雖然在國外裡名聲不咋地,很多人汙蔑他是各種什麼瘋狂科學家,遲早有一天會摧毀人類,或者搞什麼強迫勞動啊,資本家的後代啊等等……徐申學在海外固然有很多人喜歡他,但是同樣也有不少人討厭他,甚至害怕他。
不過徐申學在國內的名聲還是相當不錯的。
名聲不錯的徐申學,也沒有把手底下的所有公司都統一起來,然後整合到一家集團公司裡……這樣太嚇人了,彆說外人了,有時候徐申學自己看了手底下那麼多公司都有些害怕。
這並不是他擔心對自己有什麼不好的,反正他沒打算死在地球上……他其實是擔心膨脹後的智雲集團為核心的這些企業,會尾大不掉,進而動搖國之根基。
都說韓國有四星……現在他手底下的這些企業,和四星在韓國也沒啥太大區彆了,甚至考慮到行業性質以及未來,影響權重還要更大一些。
這也是他最近幾年動不動就把一些子公司的股份賣給特殊基金,間接送錢給國庫的緣故,其實他也希望控製手底下企業的資產規模。
隻是吧……他手底下的企業膨脹的速度太快了,一個個公司接二連三的冒出來,新的業務一個接著一個成功!
現在他送錢給國庫的速度,可趕不上他賺錢的速度!
不過不要緊,他已經準備推動旗下的各子公司陸續在國內上市,加速送錢給國庫的行動。
同時也準備推動智雲集團在內地a股發行部分股份,施行港股以及a股並行的模式。
徐申學手底下的這些企業賺的錢,應該回到國內民眾的手中……這樣才能夠實現正麵的經濟循環。
所以,實際上就是徐申學玩財團模式參與國際競爭可以,但是玩財團模式下賺的錢,徐申學不能都拿走,至少得分一大半出來……
因為,那是十四億人的血汗錢!
這一點,徐申學的看的很清楚,也是這麼做的。
當然,為了規避表麵的麻煩,徐申學還是把旗下的各公司都分散開來,看似東一塊,西一塊。
有些企業因為是非上市公司,同時又經過離岸公司交叉持股,所以那些普通人甚至都不知道這企業還是徐申學的企業呢。
然而這看著零散,但實際上仙女山控股、柳河控股、智雲集團這三大體係諸多子公司以及其業務依舊能夠串聯起來,然後在徐申學的帶領下形成統一的前進方向。
所以你要說智雲集團為核心的這一係列徐氏企業不是財團,歐美印度日韓等國家的那些財團家族的掌舵人都得笑掉大牙……
而財團之間的競爭……那是血淋淋的!
遠遠比普通企業之間的商業競爭要更加慘烈,各自做起事情來也不會太顧忌什麼法律不法律的。
或者說,法律也隻是財團們的一種工具而已。
性質不一樣,情況更特殊,導致了智雲集團的安保部門,和尋常企業的安保部門是有極大區彆的。
這種區彆主要是體現在專業性上……智雲集團的安保部門一般不社招,都是直接招募退役人員或執法機構、秘密機構裡的專業人員。
這一點,和智雲集團裡的內部調查反貪機構也不社招,隻招募特定執法機構裡的資深查案人員一樣。
智雲集團就喜歡找執法體係裡的資深查案人員來搞各種內部調查……這些挖來的人員薪水很高的,幾十萬年薪都是稀鬆平常,百萬年薪的也很多。
調查這種事,他們才是專業的嘛。
安保部門裡也如此,畢竟尋常企業的安保部門,任務就是看個大門,維持維持秩序,給老板開個車之類的。
但是智雲集團的安保部門,乾的是:要員保護、信息保護、信息收集、反製對手等非常專業的事情,而且業務範圍遍布全球。
當然,智雲集團自身的安保部門,從事的業務整體的烈度還是比較輕的,如果是中高烈度的任務,比如武裝押運、給彆人扔火箭彈、和對手的武裝人員用機槍對射這種事,一般都是銀河安保的業務範圍。
雖然智雲安保部門的任務烈度比較輕,但是專業性卻是一點都不低,保護信息不泄露,這可不是什麼輕鬆的工作。
尤其是對於智雲集團這種,被一大堆商業情報機構,或個人都盯著的目標,稍微有點事情冒出來就會引來一大群商業間諜的刺探。
而今天,廣城智雲科技園裡,人工智能材料研究所突然被封鎖,這種不正常的情況自然也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不過這些都和於泰和他們沒有關係了,現在的於泰和正在帶著人,在實驗室裡進行k34材料的重現試驗呢。
重複試驗持續了大概六七個多小時,一直到臨近傍晚的時候,於泰和才從實驗室裡走了出來,然後朝著人工智能材料研究所的所長趙成功道:“重複實驗成功了,報告總部技術委員會吧,這事情已經不是你和我能處理的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