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清晨,在簡陋但整潔的小院裡。李時珍身著一襲粗布長衫,正蹲在院子一角,仔細端詳著幾株嫩綠的葫苗。
“嘿!這葫啊,可真是個神奇的東西。”他自言自語道,臉上露出好奇又興奮的神情。
此時,李時珍的徒弟阿福匆匆跑了過來,氣喘籲籲地說道:“師傅,村裡的王大爺病啦,說是肚子脹得難受,吃不下飯呢!”
李時珍眉頭一皺,站起身來拍了拍手,說道:“走,咱們去看看。”師徒二人便急忙往王大爺家趕去。
到了王家,隻見王大爺躺在床上,臉色蠟黃,捂著肚子直哼哼。李時珍先是觀察了一番王大爺的麵色,然後伸手搭脈,一邊詢問病情,一邊暗自思忖。
經過一番望聞問切後,李時珍心中有了數,轉頭對阿福說:“去,把我院子裡那幾棵葫摘來。”
不一會兒,阿福就將新鮮的葫拿了回來。李時珍接過葫,洗淨切碎,放入鍋中煮成一碗濃濃的湯汁,端到王大爺麵前。
“王大爺,您喝下這碗葫湯試試,應該能緩解您的腹脹之苦。”李時珍微笑著說道。
王大爺半信半疑地看了看李時珍,還是接過碗喝了下去。過了沒多久,隻聽王大爺腹中一陣咕咕作響,接著放了幾個響屁,頓時覺得肚子輕鬆了許多。
“哎呀呀,李大夫,真神了!我感覺好多啦!”王大爺高興地坐了起來,臉上也有了血色。
李時珍笑著解釋道:“這葫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消食、解毒殺蟲的功效。對於您這種食積氣滯導致的腹脹,可是對症良藥啊。”
一旁的阿福插嘴問道:“師傅,那蒜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功效呢?”
李時珍點了點頭,說道:“不錯,蒜也是一味好藥。它性溫味辛,能溫中健胃、消食理氣、解毒殺蟲。不過使用時可要注意適量哦,不然那味道可夠受的。”說著,師徒倆都哈哈大笑起來。
沒過幾天,王大爺的病完全好了。他特意拎著一籃子雞蛋來到李時珍家中道謝。
“李大夫啊,要不是您妙手回春,我這條老命怕是難保嘍!這點兒心意您收下。”王大爺感激地說道。
李時珍連忙推辭:“王大爺,您太客氣啦。治病救人本就是我的分內之事,哪能收您的禮呢。”
就這樣,李時珍憑借著他對各種藥材的深入了解和精湛醫術,一次次幫助村民們解除病痛,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神醫。而那些看似普通的葫和蒜,也在他的手中發揮出了奇妙的作用。
蒜,又名小蒜、茆蒜、葷菜。其氣味辛溫,帶有一絲小毒。
時氣溫病初起時,常伴有頭痛、壯熱以及脈象宏大等症狀。此時,可取小蒜一升,將其搗成汁後與三合汁液混合,一次服下。若病情未見好轉,可再次服用一次。
對於乾霍亂這種無法吐瀉的病症,可用小蒜一升,加入三升水一同煮至一升,然後一次服下。
若常年遭受心痛困擾,可用小蒜煮成濃稠的汁液,且勿沾染鹽分,飽食後可獲得顯著療效。
瘧疾發作時,可用不定量的小蒜研磨成泥狀,再加入少許黃丹,製成如芡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新汲水送服。
當遭遇惡核腫結時,可將小蒜與吳茱萸等分,搗爛後敷於患處。
小兒若患有白禿,頭上出現團團白色,可用蒜切成細絲,每日擦拭患處。
若是被蛇蠍螫傷,可用小蒜搗汁內服,同時將蒜渣敷於傷處。
葫,亦稱為大蒜、茆蒜、葷菜。如今人們常將葫稱為大蒜,而將蒜稱為小蒜,這是因為它們的氣味相似。其根味辛溫,有毒性,長期食用會損害人的眼睛。
大蒜具有歸入五臟、消散癰腫、祛除風邪、殺滅毒氣、下氣、消食、化肉等功效。
此外,還有一個附方,即腸毒下血。可製作蒜連丸,將獨蒜煨搗後與黃連末混合製成丸子,每日用米湯送服。
李時珍走到一株茂盛的蒜前,蹲下身子仔細觀察起來。隻見那蒜頭圓潤飽滿,蒜瓣緊緊相依。他輕輕撫摸著蒜頭,感受著它粗糙的外皮,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這時,旁邊路過一位老農。老農好奇地看著李時珍,問道:“先生,您在這兒擺弄這些大蒜乾啥呀?”李時珍抬起頭,微笑著回答:“老人家,這可不是普通的大蒜哦,它可是一味良藥呢!”
老農半信半疑地湊過來,說:“我隻知道這玩意兒能做菜調味,還真不知道能治病。”李時珍耐心地解釋道:“這蒜啊,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殺蟲止痢等功效。要是有人得了痢疾或者癰腫瘡毒,用它來治療可有奇效呢!”說著,他還比劃起了如何使用蒜來治病的動作。
老農聽得入神,眼睛越睜越大:“哎呀,原來如此!那您快給俺講講咋個用法唄。”李時珍笑著點點頭,開始詳細地講述起來。
“如果是痢疾,可以將蒜搗成蒜泥,加入適量的醋調勻後服用;若是癰腫瘡毒,則可以把蒜切片敷在患處。不過,使用的時候也要注意劑量哦,可彆貪多啦。”李時珍邊說邊做著示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