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命題經論,還需光伯先生來。”
中年男子看似隨意的說了一句,眼角的餘光,卻不由自主的朝著鄭言慶看了一眼。
不過鄭言慶並沒有注意到,此時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堂上那些耆老身上。
“鄭言慶,我且問你一句話。”劉炫開口道。
言慶連忙上前,“還請前輩指教。”
“你這文中,所說的‘經不空取’典故,從何而來?”
“哦,幼年時翻一殘書所得。”
“經為何名?”
言慶有些奇怪這劉炫為何揪著佛經典故不放。總不成告訴他,這個典故還沒有出現,是幾十年後的產物。
於是搖頭道:“學生當時年幼,記不得名字。”
“嗬嗬,看起來,你對釋教頗有緣啊……此前又有修緣七品……恩,我有一題,釋、道。”
劉炫說完,向其他人看去,“諸公以為如何?”
釋?道?
就是佛教和道教嘛……
這個命題,未免太大了一些!
中年男子一蹙眉,剛要開口反對,卻聽劉炫說:“自漢魏以來,釋道並行。鄭言慶熟知釋教典故,想必也有所心得。正好他文中也提到了釋教典故,何不以此作論?”
“劉光伯,你這是何意?
誰不知道河東王氏,是三教並修。鄭言慶不過八歲孩童,你出這麼大的題目,他如何能作的出?”
鄭言慶聞聽聲音,扭頭向身後看去。
這一看,卻讓他一愣。
原來站出來為他說話的人,居然是鄭仁基。
“鄭少兄此言差矣,你鄭家不也是玄儒並修,鄭言慶既然能說釋教典故,焉知他不懂其他?再說了,學問不在年齡,王通雖癡長幾歲,但這才華未必能高過半緣君啊。”。
表麵上看,劉炫是在為鄭言慶說話。
可實際上呢,他卻是在為王通開脫……是啊,鄭言慶年紀雖小,可名聲大啊。咱作學問,不能以年紀做判斷,而是應該以名氣做判斷。他既然這麼有名,想必沒有問題……
竇威白眉一聳,做勢要起身。
中年男子,卻在這時候一把抓住了竇威的手臂,將他按住。
竇威一怔,向男子看去。
卻見男子輕輕搖搖頭,然後看了一眼鄭言慶。
鄭言慶麵色平靜,雙手抄在袖中,恍若這一切事故,與他沒有半點乾係。
鄭仁基爭辯不過劉炫,悻悻退到一邊。
“劉光伯不要麵皮,怎能如此做呢?”
顏師古也是臉色陰沉沉,拍了拍鄭仁基的肩膀,“莫著急,且看鄭言慶如何回應。”
“鄭言慶,你以為如何?”
劉炫,是河間人,與太原王氏族人王崇關係密切。
他裝模作樣的詢問鄭言慶,其實隱隱有逼迫之意:你若是不答應,乾脆認輸算了。
鄭言慶說實話,本無所謂勝負。
隻是這劉炫一派道貌岸然之色,讓他頓時心生厭惡。
“前輩即已發話,學生怎敢拒絕。”
“既然如此,那限時一個時辰,你二人就以釋道為題,各做一篇文章,以判論高下。”
王通和鄭言慶恭聲答應,各自在堂前書案落座。
與此同時,門外眾人也停止了議論,將軍堂前,一派靜穆。
————————————————————————五點後第三更,求推薦!
。
(www.101novel.com)